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241614
  • 作      者:
    胡清国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语言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展示出强大的活力和能量。中国语言学是世界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中国语言学事业有所推动,我们组织撰写“华中语学论库”。
展开
精彩书摘
    显然,a句言其时间长,b句言其时间短。同样的时间语序,只是后边的谓语分别是肯定结构和否定结构,相应地引起了主观表述的改变。但是,语序的改变是有标记形式,正常语序是无标记形式;有标记形式的使用总是受到限制,使用频率是较低的。
    在无标记语序中,自然语言通常用否定形式表示主观小量,其背后的动因是跟否定有关的语用原则(会话原则)。(李善熙2003)否定标记的语义是差等否定(非完全否定),否定形式表主观小量,因此在语量上是有所保留的,有时不足以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性。譬如说话人对事对人的爱憎情感、是非评价和主观偏向,这就要采用增量的手段,以达到说话人所需要的时量期待、条件等级和语气强度。在正常语序中如何给语序调量呢?由于汉语调量的手段主要是副词和语气词,又由于在否定形式中语气词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唯有在状语位置上增加限定性的词语,如此一来,这一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否向副词上。正像我们前面所论证的那样,汉语否向副词往往具有强调的功能,这就是增量的需要和表现。
    第二,“不V”结构本身具有表示主观性的功能,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不V”表示的是主观否定和主语否定。但是,“不V”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主观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主观性的削弱,因为一种结构形式或者词语的不断模仿或重复,会削弱该格式或词语的主观性。“被”字句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沈家煊(2002)认为,被字句最初也都是表示不如意的,后来中性义甚至如意义也能表达了,其主观性大为削弱。
展开
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
1.1.1 否定观念是客观世界否定性本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1.1.2 否定范畴是否定观念在语言中的映射
1.2 否定形式的界定

1.3 否定句和肯定句的联系与差异
1.3.1 否定的有标记性和肯定的无标记性
1.3.2 否定和肯定的句法不对称
1.3.3 否定的跨层级性
1.3.4 否定的可划分性
1.3.5 否定肯定的可转换性

1.4 现代汉语否定研究综述
1.4.1 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的研究
1.4.2 否定标记的句法和语义比较研究
1.4.3 否定格式研究

1.5 本研究的路径取向和结构框架
1.5.1 本研究的路径取向
1.5.2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V不C”的强势与理据
2.0 引言
2.1 “V不C”的强势表现
2.1.1 “V不C”的使用频率远高于“V得C”
2.1.2 “V得C”的分布主要在疑问句中
2.2 形式与意义的不对称
2.2.1 句法形式的不对称
2.2.2 语法意义的不对称

2.3 “V不C”强势的理据
2.3.1 语言的象似性
2.3.2 “V不C”语法化的时间早于“V得C
2.3.3 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2.4 小结

第三章 “不V了”的句法语义分析
3.1 “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
3.1.1 “不V了”结构的三种语法意义
3.1.2 “不V了”三式各自要求的语义特征
3.1.3 “不V了”结构是一个歧义格式

3.2 “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
3.2.1 成分的省略
3.2.2 对“V”的选择
3.2.3 词语的组配

3.3 对“了”和“不了”的分析
3.3.1 对“了”的认识
3.3.2 对“不了”的认识
3.4 表“谢绝”义的“不V了”结构的语用价值
3.5 结语

第四章 “一量(名)”否定格式及其语法化
4.1 引言
4.2 格式义对量词的选择
4.2.1 量词级次的规约
4.2.2 量词通用性的限制
4.2.3 主观性和客观性

4.3 不定量词“点(儿)”对格式的适应性
4.3.1 “点(儿)”共时的高频率
4.3.2 不定量词进入“一量(名)”完全否定格式的兴替变化
4.3.3 “点(儿)”对格式适应性的理据

4.4 “一量(名)”完全否定格式的语序选择及制约因素
4.4.1 B式“否定+一量(名)”语序的强制性或倾向性使用条件
4.4.2 A式“一量(名)+否定”语序的强制性或倾向性使用条件
4.4.3 两种语序选择的制约因素

4.5 “一量(名)+否定”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与内在机制
4.5.1 “一量(名)+否定”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
4.5.2 “一量(名)+否定”格式语法化的内在机制

4.6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语法化历程
4.6.1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历时变化
4.6.2 对历时变化的基本判断
4.6.3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语法化路径
4.7 结语

第五章 否定结构与旬末语气词的组配及有关问题
5.1 引言
5.2 否定结构与传疑语气词的组配
5.2.1 “吗”与否定结构的组配
5.2.2 “呢”与否定结构的组配
5.2.3 “吧”与否定形式的组配

5.3 否定结构与传信语气词的组配
5.3.1 “的”与否定结构的组配
5.3.2 “呢2”与否定结构的组配
5.3.3 “罢了”、“而已”与否定结构的组配

5.4 排斥否定形式的极性语气词
5.4.1 极性语气词“来着”和“着呢”

5.5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价值
5.5.1 句标记
5.5.2 完句功能
5.5.3 凸显情感
5.6 小结

第六章 否向副词的认知解释及其类型学意义
6.1 引言
……
第七章 否向副词“根本”与“压根”的跨维度比较
第八章 “不客气”和“别客气”
第九章 “Nge+V+O”和“S+Nge+V”的句法不对称及其制约因素
第十章 与否定相斥的语义因素及其唏法表现
第十一章 否定句的承句功能及其制约
第十二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