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研究与教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44267
  • 作      者:
    刘顺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刘顺,生于1963年11月,山东微山人,博士,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2002年7月毕业复旦大学,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先后主持教育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备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4项。出版专著《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合著《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在《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习》、《修辞学习》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次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是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
展开
内容介绍
  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问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是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外在时间性指事物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换句话说,内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的内部过程,外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体现在其词义结构中,外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不是体现在它的词义结构中,而是体现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通过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时间性。因此对两种不同时间性的名词应分别进行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研究与教学》:
  二两个语境构拟框架的评价
  通过对以上两个图表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两者对语境的定性不同,但在语境与言语交际行为的关系上对语境的定位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主要是立足于语境对人类交际活动的普遍性作用即制约性来建构的。日常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问进行的双向活动,听话人在有限的时问内应该激活相关的语境要素建立一个能有效提高释义效率的合适的语境,这正是语境制约性作用的普遍体现。这两个图表所体现的内容正是从这个作用出发的:从语境实体角度给我们呈现出了在交际活动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影响的所有实体因素;从语境知识角度给我们呈现了要认知交际活动中具体语境因素应该在交际者脑中形成的知识。
  我们强调这种制约性是囚为它是我们的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层而,而且贯穿于交际活动的始终,并不是否认人做为交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何兆熊(1997)指出交际者并非只是被动地受控于语境,它同时能够操纵语境。这就是说除了使自己的解释和表达要与一定的语境要素相符外,交际者又能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利用语境的动态特征有意识地构造或重新构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境,语码转换和使用敬语等就是交际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发话者可以突破传统的语码研究层面即在交际中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对象使用的语码、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等语境要素选择适当语码,而是会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另一语码来构造理想的语境;敬语的使用也可以突破向地位较高的交际对象表示敬重礼貌的层面,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向对方使用敬语可临时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迫使对方采取与人们对这·社会角色的传统期盼相一致的行动。与前期的研究相比,我们可以看出何兆熊对语境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修正他的语境系统。甘柏兹(J.Gumperz)把交际者这些有意识行为所产生的言语现象称为“语境化线索”,并指出这是建立在交际者洞悉语境惯例的基础上的,即能利用语言知识、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背景知识预示即将发生的交际行为,从而为可能达到的交际目的采取对自己有利的交际策略。可以说这是更高层次上的交际,但交际主体之所以能如此随机应变,甚至能控制后续交际环节的活动趋向,其实正是建立在洞察语境的这种制约性作用的基础上的。
  从实质上说这种高层次的交际活动即交际者能有意识地构造或重新构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境恰恰也正是利用了语境的这种制约性,只不过是用它来摆脱受对方制约,进而制约对方。因此这两个图表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将交际活动中存在的我们应认识并可以利用的这种语境制约性所参照的核心内容展现了出来。至于交际者如何能利用语境的动态性进而操纵语境达到自身的交际目的则不是它们所能表现出来的。
  言语表达和理解都隐含着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语境不仅产生和存在于这些过程中,而且其作用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始终。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发话人从表述动机开始,到确定言语内容和形式,其间经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语境;同样,言语理解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仇鑫奕(2001)将言语的一次表达过程细化为九类环节,简单的话语理解过程为四类环节,进而指出在同一言语表达或理解过程中,制约不同言语环节的语境因素各不相同,制约相同言语环节的语境因素都产生、存在并作用于实现该环节的特定心理过程中,与该环节的性质任务密切相关。这使我们明确了这样的问题: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语境是相对于特定的言语表达和理解的具体环节而言的,同时它又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和作用于心理的两种类型,缺少其中任何'个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言话交际活动。
  对语境的制约性功能、作用范围、动态特征和类型有了较深入的分析后,再来看这两个图表,我们认为它们的价值首先是应该肯定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分析、利用语境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功能提供了根本性参照,但是它们的不足在于:一是在它们各自的框架内,各类因素都是一种平行的罗列,没有针对它们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状态、作用作出层次性的归纳,体现出彼此相互间的关系。二是它们各自的系统没有反映出语境作为实体和语境作为知识两者在交际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这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在倾向性上,知识语境是实体语境同交际主体交叉而形成的一种更值得注意的语境,因为实体语境最终也要被认知形成相关知识和话语接受者本身固有的背景知识一起作为其构成因素影响交际者的言语行为,但知识语境毕竟离不开实体语境因素的触发。
  ……
展开
目录
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研究
现代汉语“有着”句的考察与分析
影响名词谓语句自足的语言形式
现代汉语动词的零形式名词化
论“按说”的话语标记性及语篇功能
“把OV过”句式的制约因素及成活条件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主题探析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语义价分析
“裸X”词族的衍变及其语言经济学考察
“N”的语义、语用考察
语境多元模式探析
论语境系统的再构拟
房德里耶斯论语言的社会性
论南京方言的VVR动补结构形式
近10年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视角
汉语表方向介词“向”的产生及产生动因
“算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汉语史中“肥”、“胖”的历时替换
从“惊忙”一词看“忙”的意义演变
从“患饥”“患渴”谈“患”的用法及演变
中古汉语的语气副词“其”
语气副词“可”的来源及演变
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历程
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初探
汉字进阶教学法初探
谈谈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国内外经典“语言学概论”教材为例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影响一对一教学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商务汉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附加义探析
留学生利用词汇语境学习策略之探析
学生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