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言学研究.第十一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343670
  • 作      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编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语言学研究(第11辑)》主要内容包括:马泰休斯论特征学与类型学、相关关系、最小音系差法则与音位组合规律、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学尝试、二语音系习得理论述评、20世纪上半叶西方普通语言学术语的译介与接受、中国早期的女子英语教育及其对现代的启示等。
展开
精彩书摘
    3.3.2教师角色的建构特征
    教师和学生是建构教师角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具体性的施事者,即行为主体;相对于教师和教师行为而言,学生则是教师行为的受事者,即行为客体。但就教师角色而言,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师角色的主体。教师在自身的社会认知中建构着自己的角色,学生同样在其社会认知中建构着教师角色,即教师在其心目中的隐喻、特征等。教师角色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不同社会成员对教师的期待,也反映了其对教师行为的认知过程。由于作为角色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差异,两者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解读和自我认知均有所不同,因此对角色的认知以及建构的教师角色也可能存在差异。此外,教师角色的建构是与学生角色互为重要参照的过程。教师建构了哪些教师角色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自我的认识,还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怎样解读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密切相关。相应地,学生在认识教师角色时,也并非仅以教师为解读对象,同时也会受其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这样看来,教师角色的建构应是一个双主体互为参照的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与学生能动性的机制不同,加之经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往往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师角色的建构中。因此两者教师角色的认知在过程上或是“结果”上都可能大相径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角色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同时还依赖于特定情境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换言之,教师角色的形成以师生人际互动中的具体行为为前提。同时,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虽不由社会期待决定,但以其作为重要参照。这样来看,两个主体进行教师角色的建构过程应该是同源的。此外,由于教师角色建构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角色无法脱离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于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社会成员及其之间的互动构成。
    ……
展开
目录
语言学史研究
(特邀栏目主持:姚小平)
编者按
隐喻和换喻:从雅各布森到拉康
马泰休斯论特征学与类型学
相关关系、最小音系差法则与音位组合规律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学尝试
二语音系习得理论述评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普通语言学术语的译介与接受
中国早期的女子英语教育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附:略说两篇语言学史的博士论文

语言学理论研究
季羡林论汉语研究
--纪念季羡林先生诞辰100周年
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下)
同义深层句法结构的一些拆分型转换规则
--《意义文本》模式理论解析
早期英语词典的类型特征

语言应用研究
远程协作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学习
建构观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及其研究
朝鲜语母语学习者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习得情况分析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
新大学英语六级多选题听力语篇句法复杂度分析
汉语微博建构的话用研究
从动态对等看《红楼梦》霍译的创造性
--以昵称为例
《手机》中的称谓语与身份建构

书评
海内外语言学同行的沟通
一《语言学译林>第一辑出版
《语言学名词2011》指疵
《跨语料库的情感表达》评介
《语言学研究》征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