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教师角色的建构特征
教师和学生是建构教师角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具体性的施事者,即行为主体;相对于教师和教师行为而言,学生则是教师行为的受事者,即行为客体。但就教师角色而言,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师角色的主体。教师在自身的社会认知中建构着自己的角色,学生同样在其社会认知中建构着教师角色,即教师在其心目中的隐喻、特征等。教师角色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不同社会成员对教师的期待,也反映了其对教师行为的认知过程。由于作为角色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差异,两者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解读和自我认知均有所不同,因此对角色的认知以及建构的教师角色也可能存在差异。此外,教师角色的建构是与学生角色互为重要参照的过程。教师建构了哪些教师角色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自我的认识,还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怎样解读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密切相关。相应地,学生在认识教师角色时,也并非仅以教师为解读对象,同时也会受其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这样看来,教师角色的建构应是一个双主体互为参照的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与学生能动性的机制不同,加之经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往往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师角色的建构中。因此两者教师角色的认知在过程上或是“结果”上都可能大相径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角色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同时还依赖于特定情境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换言之,教师角色的形成以师生人际互动中的具体行为为前提。同时,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虽不由社会期待决定,但以其作为重要参照。这样来看,两个主体进行教师角色的建构过程应该是同源的。此外,由于教师角色建构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角色无法脱离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于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社会成员及其之间的互动构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