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评和质疑认知计算主义的声浪中,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立足于意向心理过程对计算主义的批判也是强有力的。他针对认知计算主义以计算替代人类智能的极端做法,指出人类智能特有的意向心理状态不是通过计算形式展现的。塞尔把传统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认知主义——的研究纲领概括为计算主义,他说:“思想是处理信息的过程,但是,信息处理不过是符号操作。计算机的工作是符号操作,所以,研究思想(他们宁愿把思想称为‘认知’)的最好办法,就是去研究不论是在计算机中的或是在脑中的计算方面的符号操作程序。按照这种观点,认知科学的任务就是去描述脑的特征,但不是在神经细胞层次上,也不是在有意识心理状态层次上,而是把脑功能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的层次上去描述脑特性的。”②塞尔设计了著名的“中文屋”(Chinese Room)试验向认知计算主义发起了有力的批判和质疑。⑧通过这个试验,一个从来不认识中文的人可以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来回答中文问题,仿佛这个人能够理解中文。但是在事实上,塞尔认为我们却不能说这个人“理解”中文,或者说这个人具有理解中文的意向心理状态。他说:“计算机具有的是一种语法,而不是语义。‘汉语屋子’这个比喻的全部用意就在于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事实。要理解一种语言,以致要完全具有心理状态,就要具备比仅仅一套形式符号更多的东西,就要具备一种释义,或者说那些符号都要有<br> ①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在联书店1986年版,第290页。<br> ②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4贝。<br> ③塞尔的“中文屋”试验指:将一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关在一间房内,这个人被教会一套英语与中文的转换规则;这样,外面的人用中文提出的问题,里面的人可以通过完全形式的这套规则用中文回答问题;这样,里面的人看起来就似乎懂得中文(塞尔:《心灵、大脑与程序》,载博登编《人工智能哲学》,第94-95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