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46262
  • 作      者:
    孙良明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是在十多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语法研究的文章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古代语法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部门。本书所述古代的语法分析,大致可以说皆为作者所读到的古籍,包括汉文佛典中,发现、挖掘、事理而成的。本书重在列举古人语法分析的事实,也就是摆“散钱”;至于几个分期以及论述的某些观点,不过是“钱串子”。笔者不考虑“钱串子”是否有价值,只是想将这些“散钱”送给语言学界以及广大读者。探索问题、立论遵守“例不十,不立法”原则,行文考虑到篇幅,又据“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的做法。<br>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是一部以我国古代语法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历程,适合语言学研究者。
展开
目录
汉语语法学历史画卷的成功展示(代序)  许威汉  王大年<br>前言<br>增订说明<br>壹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先秦至汉初)<br>1.0  《墨经》《荀子正名》《大戴礼记夏小正》表现出的语法分析“<br>1.1《墨经》表现出的语法分析”<br>1.2《荀子正名》表现出的语法分析<br>1.3《大戴礼记夏小正》表现出的语法分析<br>2.0 《公羊传》《毂梁传》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出的语法分析<br>2.1 解说“春秋书法”提出语法规范问题<br>2.2 解说“春秋书法”说明汉语词序重要及词序规则<br>2.3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句法结构分析<br>2.4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语义关系分析<br>2.5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虚词用法<br>2.6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修辞分析<br>2.7 解说“春秋书法”说明《春秋》句式变化<br>2.8 解说“春秋书法”表现出的语法分析方法<br>3.0 结语<br>贰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汉魏晋南北朝)<br>1.O 汉代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br>1.1 释文说明语法结构,标志语法意识产生<br>1.2 突破音句表现义句,标志句子观念树立?<br>1.3 调整词序<br>1.4 分析句读与语词组合关系层次-<br>1.5 划分词的类别<br>1.6 分析句法结构<br>1.7 分析语义关系<br>1.8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br>1.9 分析句式句型<br>1.10 解释虚词用法<br>1.11 语法分析表现出的语法分析方法<br>2.O 魏晋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br>2.1 继承公羊、毂梁解说“春秋书法”表现语法分析<br>2.2 分析句法结构<br>2.3 分析语义关系<br>2.4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br>2.5 分析句式句型<br>2.6 分析词的类别特点<br>2.7 语法分析表现出的语法分析方法<br>3.0 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初步介绍<br>3.1 东晋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语法”术语出现<br>3.2 南梁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br>4.O《文心雕龙》《颜氏家训》中的语法分析<br>4.1 《文心雕龙》中句的解说和虚词分析<br>4.2 《颜氏家训》中的虚词分析<br>5.O  结语<br>叁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隋唐宋元明)<br>1.O 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较详细介绍并从语法、句法分析解经<br>1.1 介绍印度古代语法大师班尼尼(Panini)及其著作《班尼尼语法》<br>1.2 介绍梵文语法<br>1.3 从语法、句法分析解经<br>2.O 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语法分析<br>2.1 树立语法观、语法规范观念<br>2.2 分析词的类别及特点<br>2.3 分析词序与句读<br>2.4 分析句法结构<br>2.5 分析语义关系<br>2.6 分析句式句型<br>2.7 分析章节、全篇结构<br>2.8 提出释义理论——文势说<br>3.O 贾公彦、徐彦“义疏”中的语法分析<br>3.1 分析词序规则<br>3.2 分析句读<br>3.3 分析句法结构<br>3.4 分析语义关系<br>3.5 分析章节、全篇结构<br>3.6 解释虚词用法<br>3.7 提出释义理论——望文为义说<br>4.0 《史记》“注”、《汉书注》、《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br>4.1 《汉书注》<br>4.1.1 分析词类<br>4.1.2 分析复合词的构成<br>4.1.3 分析句法结构<br>4.1.4 分析语义关系<br>4.1.5 分析歧义现象<br>4.2《后汉书注》<br>4.2.1 调整词序<br>4.2.2 分析句读与语词组合层次<br>4.2.3 分析复合词的构成<br>4.2.4 分析句法结构<br>4.2.5 分析语义关系<br>4.2.6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br>4.2.7 分析句式句型1<br>4.2.8 分析修辞词句<br>4.3 《史记》“注”<br>4.3.1 调整词序<br>4.3.2 分析句读与语词组合层次<br>4.3.3 分析语义关系<br>4.3.4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br>4.3.5分析句式句型<br>4.3.6解释虚词用法<br>5.0  诗论、文论、史论、笔记、字书中的实字、虚字、语助和语法/句法解说<br>5.1 “实名“虚名”实字‘虚字”的出现及其含义变化<br>5.2 虚字的字源解说<br>5.3 语助词的类型与作用分析<br>5.4 “句法”语法”使用及造句格式的分析与类比.<br>5.5 字、句灵活使用的修辞说明——死字、活字、半虚半实字、死句、活句<br>5.6 语法规范术语“语病”的出现.<br>6.0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br>6.1 语法观、语法规范观的较明确树立:<br>6.2 分析句法结构<br>6.3 分析语义选择限制<br>6.4 分析语用<br>6.5 分析虚词<br>6.6 运用比较方法<br>7.O 语法修辞、虚词专著的出现<br>7.1 陈骥的《文则》<br>7.1.1 说明助辞的作用及类例<br>7.1.2 说明句法<br>7.2 卢以纬的《助语辞》<br>7.2.1 书名的来历及意义<br>7.2.2 收词范围与编排撰写体例<br>7.2.3 划分助语辞与非助语辞<br>7.2.4 说明一个助语辞多个用法<br>7.2.5 释义方法<br>8.0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的语法分析<br>8.1 胡氏语法分析对前人的继承<br>8.2 胡氏语法分析对前人的发展<br>8.3 提出释义理论——文理说<br>9.0  蒙学语法训练及语法训练教材《对类》的出现<br>9.1 属对教学的内容及其历史<br>9.2 属对教材《对类》的出现<br>9.3 属对的来源及其发展<br>10.O  结语:<br>肆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清代)<br>1.O 文法观的明确树立<br>1.1 “文法”术语的出现及其含义<br>1.2 “文法”使用标志文法观的明确树立<br>2.0  划分词的类别<br>2.1 依据句法位置划分<br>2.2 依据词义特征划分<br>3.O 分析句法结构<br>3.1 分析词序<br>3.2 分析句读和短语层次<br>3.3 分析语词组合规则<br>3.4 分析句法结构组成规则<br>3.5 分析句法结构关系<br>3.6 分析句法结构完整<br>3.7 分析逻辑语义关系结构的组成与逻辑语义关系分析<br>3.8 分析古汉语特殊句式<br>3.9 分析几种固定句式<br>4.0 分析句法语义关系<br>4.1 主谓结构语义关系<br>4.2 述宾结构语义关系<br>5.0 分析语义选择限制<br>5.1 依据语义选择限制规则分析语词的正确搭配<br>5.2 依据语义选择限制规则分析语词的正确释义<br>6.0 分析语用<br>6.1 从上下文分析<br>6.2 从行文语境分析<br>6.3 从逻辑事理分析<br>7.O 语法分析方法——句式类比<br>7.1 王念孙的文同一例分析法<br>7.2 俞樾的句式一律分析法<br>8.0 多种虚词著作中代表性的三书<br>8.1 袁仁林《虚字说》<br>8.2 刘淇《助字辨略》<br>8.3 王引之《经传释词》<br>9.O 结语<br>伍  总结语<br>1.O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语法学<br>2.O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传统<br>2.1 注重语法规范<br>2.2 注重实用<br>2.3 注重多角度分析<br>2.4 注重借鉴外语语法<br>2.5 注重历史继承<br>3.0  中国古代语法学与古汉语语法变化<br>4.0  中国古代语法学与古汉语语法研究<br>5.O  中国古代语法学与现代语法学建设<br>6.O《马氏文通》对中国古代语法学的继承与发展<br>6.1 《文通》对前人成果的继承<br>6.2 《文通》对前人成果的发展<br>7.0  从《汉书窥管》的语法分析看中国古代语法学的成就<br>7.1 分析词序<br>7.2 分析句读层次<br>7.3 分析句法结构<br>7.4 分析句法结构完整<br>7.5 分析句法语义关系<br>7.6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指称、陈述的转化<br>7.7 分析语词组合语义选择制约<br>7.8 解释虚词<br>7.9 辨别实词<br>7.10 说明修辞、语用<br>7.11 语法分析方法——句式类比<br>8.O 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严重缺陷<br>9.0 正确对待中国古代语法学<br>10.0 中国语法学的科学历史分期<br>附录一  本书作者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文章及汉语语法研究论著(部分)目录<br>附录二  本书作者忆黎锦熙先生谈“例不十,不立法”“依句辨品,离句无品”<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