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0046738
  • 作      者:
    蓝纯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蓝纯,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翻译、修辞学。2004年获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新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分七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随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全书文笔流畅,作者结合实例,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既可为一般读者提供认知语言学的入门指导,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及这段对话,是因为它绝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奴隶所掌握的几何知识究竟有多少,而是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也许是最早的一次对于知识的本质的反思:知识从何而来?由什么组成?在人的心智中以何种方式再现?我们从中甚至可以窥见一个关于知识的理论雏形一不管它正确也好,错误也好。
  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按对话所录,也当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最纯粹的知识是数学及其引发的相关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能偶尔捕捉到最纯粹的知识的一点影子。柏拉图还认为人天生就拥有理解各种几何知识乃至所有其他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只不过是将这种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激活。
  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中,古希腊人对于探究知识本质的热情一直影响着西方的学术传统。在整个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那时探讨知识的本源是神学家的专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继续着这方面的探索,并且开始从新兴的实验科学的发现中汲取养料,比如笛卡儿、洛克和康德。到了19世纪末,新的学科和新的哲学流派不断涌现,其中不少都声称以探究人类心智的奥秘为主要目的。
  今天,新一代的认知科学家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循着新的视角,仍在试图解答2500年前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困惑的问题:什么叫做有知?什么叫做无知?什么是正确的知识?什么是错误的知识?大致说来,认知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一是被人类所认知的,即外部世界中的客体;二是认知外部世界的人,包括人的感知系统、学习机制、记忆和理性等。知识的本源是什么?知识怎样被存储?怎样被标注?又怎样会丢失?聪明人与蠢笨的人之间有怎样的差别?什么样的人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什么样的人学习特别费劲?儿童怎样习得知识?原始部落的成员、脑部受伤的病人以及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家之间在习得知识方面会有怎样的不同?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认知科学一瞥
1.1 从柏拉图开始
1.2 认知科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目标
1.3 认知科学的三个再现层面
1.4 三个再现层面之间的关联
1.5 小结

第二章 原型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
2.1 范畴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
2.2 传统的范畴观
2.2.1 关于【颜色】
2.2.2 亚里士多德
2.2.3 传统的范畴观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2.3 另一种范畴观
2.3.1 关于【颜色】
2.3.2 维特根斯坦
2.3.3 原型:范畴的内部结构
2.3.4 基本层次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
2.3.5 原型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2.3.5.1 原型论对语义研究的影响
2.3.5.2 原型论对语言结构研究的影响
2.3.5.3 原型论对范畴习得研究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经验现实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3.1 客观主义
3.1.1 客观主义的世界观
3.1.2 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
3.1.3 关于认知和人体的关系
3.1.4 客观主义所反映出的直觉知识
3.1.5 客观主义的遗产
3.2 经验现实主义
3.2.1 意义与结构
3.2.1.1 意义从何而来?
3.2.1.2 意义的结构从何而来?
3.2.1.3 两个相关问题
3.2.2 意象图式
3.2.2.1 容器图式
3.2.2.2 步出容器的不同方式
3.2.2.3 其他的意象图式
3.2.3 理想认知模式
3.2.3.1 【大学生】
3.2.3.2 【BACHELOR】
3.2.3.3 【LIE】
3.2.3.4 【母亲】
3.3小结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4.1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分歧
4.1.1 生成语言学
4.1.2 认知语言学
4.1.3 关于语法的天赋论和自主论
4.1.3.1 否定倒装
4.1.3.2并列结构
4.1.4 小结
4.2 认知语义学
4.2.1 语义学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4.2.2 对语义学理论的分类
4.2.3 认知语义学的六条原则
4.2.4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重点
4.3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研究路向
4.3.1 突显观
4.3.1.1 角色,背景的分离与方位关系
4.3.1.2 角色,背景的分离与句子结构
4.3.1.3 其他的突显和认知程序
4.3.2 注意观
4.3.2.1 框架和视角
4.3.2.2餐馆脚本
4.4 小结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5.1 隐喻的普遍性
5.2 隐喻的认知本质
5.3 隐喻的系统性
5.4 隐喻的内在结构:跨域映射
5.5 隐喻的经验基础和隐喻的实现
5.6 隐喻的分类
5.7 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批评意见
5.8 认知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第六章 英汉空间隐喻对比
6.1 空间隐喻
6.2 语料收集
6.3 作为意象图式概念的UP,DOWN,SHANG和XIA
6.4 SHANG和XIA
6.4.1 数量(QUANTITY)
6.4.2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
6.4.3 时间(TIME)
6.4.3.1 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
6.4.3.2 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
6.4.3.3 lIME.AS.SPACE的经验基础和实现方式
6.4.4状态(SrATES)
6.4.5 从纵向轴到横向轴的延伸
6.4.6 小结
6.5 UP和DOWN
6.5.1 OUANTITY
6.5.2 SOCIAL HIERARCHY
6.5.3 TIME
6.5.3.1 TIME PASSING IS MOTlON ALONG HORIZONTAL AXIS
6.5.3.2 TIME PASSING IS MOTION ALONG VERTICAL AXIS
6.5.4 STATES
6.5.5 从纵向轴到横向轴的延伸
6.6 小结

第七章 汉语和英语的诗歌比喻和借代
7.1 作为修辞格的比喻和借代
7.2 作为认知概念的比喻和借代
7.3 近期英语文献中关于诗歌比喻的研究
7.3.1 D.Freeman对Macbeth的研究
7.3.2 A.Sanchez对Romeo and Juliet的研究
7.3.3 M.Freeman对EIIlily Dickinson的诗歌的研究
7.3.4 P.Deane关于Yeats的名诗The Secomd Coming的研究
7.4 关于秦观词的传统研究
7.5 秦观词中的比喻和借代
7.5.1 秦观词中的借代
7.5.1.1 部分代整体
7.5.1.2 典型代一般
7.5.1.3 特征代物体
7.5.1.4 地点代人
7.5.2 秦观词中的比喻
7.5.2.1 抽象概念为具体物体
7.5.2.2 自然现象为人
7.5.2.3 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是人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