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南联大日记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2235519
  • 作      者:
    作者:许渊冲|责编:李爽//张益珲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许渊冲曾说:“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本书就是许渊冲1938—1943年就读西南联大时写下的日记,他在年届百岁的时候亲自整理、修订和批注。我们一字未改,一字未删。

这是一本西南联大师生日常生活的大揭密。许渊冲借给我们眼睛和耳朵,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非常年代,像真正的联大学生一样上课、考试、娱乐、恋爱,零距离感受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这些大师的熏陶,八卦他们的逸闻。为了让大家更迅速的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趣事,我们特别附赠一本阅读指南,在指南中列出读者朋友可能感兴趣的名人趣事的索引,以免错放任何一个“瓜”。

日记中除了大师风采,也记录着普通学生的战时爱情与理想。比如许渊冲记下了一则妙趣横生的日常:上大二的时候,许渊冲爱上了女同学同端。为搏得心上人的注意,他特意打扮了一番,西装革履去上课,结果那天日军来轰炸了三次,从早上十点炸到晚上五点,他忍不住在日记里吐槽,“仿佛我穿西服,是为了跑警报似的。”

本书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微观叙事,更是一部镌刻着民族精神密码的史诗。

许渊冲用日记记录动荡的青春,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个顽强的闪光的灵魂。

‌全书完整呈现1938-1946年间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南渡北归的壮阔历程。透过许渊冲细腻的笔触,我们得以触摸到那段动荡又浪漫的青春:

条件简陋的教室里甚至连桌子都没有,联大师生们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后来如此简陋的教室也被日军炸毁,但当天晚上吴宓教授依然来为学生授课,在废墟中、月光下,和学生聊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华民族的文脉道统就是这样被最勇敢的人守护下来,传承至今的。

在这部书中收录了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将那段"刚毅坚卓"的岁月立体还原。

让读者看那些艰难困苦中的浪漫,国难民危中的执着,瞻仰那些在战火中淬炼出的不屈脊梁。

而后,如那些刚毅坚卓的灵魂一样,建立理想的信念坐标,永远走在正确的路上,风雪不会迟滞脚步,头上永远有星光闪耀。

 

*西南联大真实日常又有趣的大揭密。

*透过联大人弦歌不绝的动荡青春,触摸先辈顽强不屈的灵魂。

*收录了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将那段"刚毅坚卓"的岁月立体还原。

*附录杨振宁教授所作序言和信札,从另一个角度回顾那段岁月。

展开
作者简介

许渊冲(1921-2021)江西南昌人,中国翻译界泰斗,西南联大外文系杰出校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曾获国际翻译界最高荣誉"北极光奖",也是“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许渊冲精通英文、法文,译有中、英、法文著译一百余部,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1938年—1943年,许渊冲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师从闻一多、钱钟书、叶公超、吴宓等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杨振宁是他同桌。在西南联大上学期间,许渊冲和朱光亚、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并称为“五大才子”。在这五人中,许渊冲是唯一的文科生。

陈纳德率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援助中国抗日期间。许渊冲投笔从戎,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因妙翻”三民主义“一夕成名。“三民主义”直为“Nationality, People's Sovereignty, People's Livelihood”(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种译法让美国人听不懂。而许渊冲则现场化用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将三民主义口译为“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言简意赅且不失文采。许渊冲在日记中也提到了头角峥嵘的这一经历。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撰写的日记,由许渊冲生前亲自整理、批注和修订,一字未改。

全书完整呈现1938-1946年间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南渡北归的壮阔历程。透过许渊冲细腻的笔触,可以触摸中国教育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学府——西南联大最真实鲜活的样子。

本书是许渊冲借给我们眼睛和耳朵,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非常年代,像真正的联大学生一样上课、考试、娱乐、恋爱,零距离领略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这些大师的风采,八卦他们的逸闻。本书特别增加了人物索引,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八卦。

许渊冲以亲历者视角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青春,更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时刻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史诗。这本日记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日记中呈现的“战火中的读书声”。当战火将长沙烧成火海,西南联大的学生顶着敌人的炮火转移。当日军频繁空袭昆明,联大师生从废墟中捡回书本,在跑警报的间隙坚持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在生死边缘迸发的学术坚守,印证着战火中淬炼出的文化脊梁。

日记特别收录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将那段"刚毅坚卓"的岁月立体还原。

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造就了最棒的西南联大。就让这本日记带我们重回那段传奇岁月,具体感受下什么叫中国大学的天花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