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书人自唐代以来,命运中注定都会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当成自己永恒的精神归属。那里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而本书的主人公郑锦扬,1955年,正出生于这样一个风光秀丽的闽南山城——永春古城桃源镇。“桃源镇是千年老县永春在清代的州府所在地。”宽阔的桃溪从镇前缓缓流过,翠竹夹溪,白鹤成群,岸边桃林逶迤漫山,古城故有古往今来的“桃源”“桃城”之名。
这里是著名诗人余光中、书画家余承尧、音乐名人周杰伦的祖籍地;蜚声海内外的南方武术——白鹤拳、咏春拳发源于州城西的大羽村;郑锦扬家学渊源深厚,曾祖父是晚清太学士、永春州同……郑锦扬出生在桃源镇上一个双亲终身从教、全家人热爱音乐的教师之家。
在永春县城,郑锦扬度过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历年来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初中时就担任家乡永春县城关中学民兵排第9排排长(那时,闽南是海防前线,中学生参照民兵组织,排长即班级的班长)。中学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于1973年上山下乡到永春县玉斗公社,不久就到公社中心小学任民办教员。这是郑锦扬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其一生从教的起点。
当时小学音乐教师奇缺,郑锦扬到玉斗小学后,除了包一年级1个班的所有课程,还要上全校6个年级所有班级的音乐课。因此,全校学生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
由于他小学的音乐课教学和校文艺宣传队工作等都做得比较好,1975年,公社革命委员会将其借调到公社文化站,担任管理员。其间,郑锦扬对这个农村文化站从无到有地建设、对业余演出队伍多地多方组织(小学、中学、大队)、开展以会演为抓手的文艺系列活动等,使文化站工作有了明显改观,很快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公社文化站。
回顾过往,郑锦扬说:“知青四年,是我人生的重要基础:农民身份、民办教师、学校总务、文化站工作者,比常年在生产小队干农活,拥有更丰富的多种底层体验;使我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实干的精神。这此,都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命体验。”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普遍将1977年视为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年是中美建交的前夜;这一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郭沫若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一《科学的春天》。。除了这些被历史学家铭记的大事之外,这一年还有若干容易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正在悄然进行着。这些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小节,却是日后掀起波澜的重要机缘。
从这一年开始,停止正常招生10年的大学开始酝酿恢复教学,无数人中断多年的梦想被再次点燃。若干年后,人们再三回顾其中的佼佼者,在历史的拐弯处演绎的精彩人生。他们那一代人,是“一生而立两世”的一代。虽在一片精神废墟上成长,但对知识、对创作的渴望,是那样的迫不及待。而郑锦扬,也是其中一员。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