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留守儿童的福利态度与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升级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846934
  • 作      者:
    万国威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万国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临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工作系主任,社会工作专业点责任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兼任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全国MSW水平评估专家,财政部社会保障人才库专家,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治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 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上海市揽蓄人才,天津市131人才。近十年间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主流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中文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另有《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国家/教育 部社科重大子课题四项,联合国儿基会、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省部级部门及重要国际组织委托项目十余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四项、二三等奖多项。递交专报曾获得国务院总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要领导、教育 部长等领导重要批示,多项专报获得中央办公厅、教育 部、天津市委等单位单篇采纳,主持完成多个国家级政策的合法性审查。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福利态度及形成逻辑的系统讨论来厘清未来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时代转向与建设方略。基于八个省份4943名儿童的问卷调查及183名被访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可感知的福利供给相比于非留守儿童明显衰减,这与其家庭福利组合内部出现的责任缺位及福利多元组合的替代性服务递送不足有关。本书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不足给有功能障碍家庭子女带来的照顾赤字问题,通过强化“儿童投资型国家”的建设理念和推动进阶式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来减少人口大规模流动给特定儿童带来的童年逆境,以构建普惠性强、可及性高和协同性强的新型儿童福利组合框架,织密兜牢社会保障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1

  一 留守儿童是检验儿童福利制度的关键/1

  二 研究回应的四个基本问题/4

  三 研究在学理与应用上的价值/5

第二章 既有文献的系统回顾/6

  一 留守儿童的概念、风险与群体差异/6

  二 福利态度的测量、概貌与中国情境/14

  三 福利多元主义的中西方学术讨论/28

第三章 研究的方案设计/40

  一 研究思路的演进与章节分布/40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样本状况/43

  三 核心概念的测量及其操作化/47

  四 研究重点及可能的创新/53

第四章 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55

  一 我国“儿童福利”的独特意涵/55

  二 儿童福利发展的历史脉络/58

  三 儿童福利体系的基本框架/64

第五章 不同类型儿童福利态度的量化比较/69

  一 样本基本状况/69

  二 留守儿童的典型特征/72

  三 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风险/78

  四 留守儿童的福利态度/101

第六章 留守儿童福利态度形成的质性阐释/130

  一 监护缺失的留守儿童/130

  二 留守儿童面临的普遍风险/137

  三 监护缺失留守儿童的特殊风险/142

  四 留守儿童的福利态度/153

第七章 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升级/169

  一 儿童福利制度转型的必要性/169

  二 儿童福利制度的时代转向/177

  三 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方略/186

第八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194

  一 留守儿童问题是儿童福利制度局限的微观镜像/194

  二 系统改善儿童福利制度的具体举措/199

参考文献/206

后记/222

附录 访谈人员名录/225

表目录

表2-1 Evers修正后的福利多元主义框架/31

表3-1 被调查地区的样本状况/45

表5-1 被调查地区的样本状况/70

表5-2 被调查儿童的分性别比较情况/70

表5-3 被调查儿童的父母情况/71

表5-4 被调查男童和女童类型的对比情况/74

表5-5 五类儿童的基本情况对比/75

表5-6 五类儿童的父母情况对比/77

表5-7 五类儿童在家庭虐待和忽视报告率上的差异/80

表5-8 被调查儿童遭遇任意校园暴力的报告率/83

表5-9 五类儿童遭受任意校园暴力的报告率/84

表5-10 被调查者遭遇任意意外伤害事件的报告率/86

表5-11 被调查儿童遭遇六类伤害亚型与儿童抑郁的关联/94

表5-12 被调查儿童遭遇伤害与越轨行为的关联/100

表6-1 独居留守儿童和他人监护留守儿童的访谈者情况/133

表6-2 不同地区教师和儿童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观察/160

图目录

图2-1 福利态度测量的时代演进/19

图3-1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42

图3-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43

图3-3 本研究福利多元主体的设计/48

图3-4 本研究福利态度的测量维度/51

图3-5 本研究福利态度形成逻辑/53

图4-1 我国儿童福利体系的层次性/66

图4-2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中的国家福利责任/68

图5-1 被调查儿童的类型分布情况/73

图5-2 被调查儿童遭受家庭虐待和忽视情况/79

图5-3 两类儿童家庭虐待和忽视报告率比较/82

图5-4 两类儿童校园暴力报告率比较/85

图5-5 不同类型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报告率比较/88

图5-6 被调查儿童抑郁的整体状况/89

图5-7 不同类型儿童抑郁情况的比较/91

图5-8 儿童抑郁值随儿童伤害值的变化趋势/92

图5-9 被调查儿童的越轨行为状况/95

图5-10 不同类型儿童越轨行为情况的比较/97

图5-11 儿童伤害与儿童越轨行为的关联走势/98

图5-12 留守儿童对国家福利责任的认同程度/102

图5-13 留守儿童对国家福利责任认同度的差异/104

图5-14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国家福利责任认同度的比较/105

图5-15 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对国家福利责任认同度的比较/107

图5-16 被调查儿童感知到的福利组合/109

图5-17 不同类型儿童感知到的福利组合/111

图5-18 儿童可感知的国家福利提供广度/113

图5-19 不同类型儿童可感知的国家福利提供广度/114

图5-20 儿童可感知的国家福利提供程度/116

图5-21 独居留守儿童可感知的国家福利提供程度/119

图5-22 不同类型儿童可感知的家庭福利提供情况/120

图5-23 不同类型儿童可感知的福利提供缺失情况/122

图5-24 儿童对于各项公共福利项目执行过程的积极评价/123

图5-25 不同类别儿童对于各项公共福利项目执行过程的积极评价/125

图5-26 独居留守儿童对福利提供后重大风险的评判/127

图5-27 不同类型儿童对福利提供后重大风险的评判/128

图7-1 留守儿童福利态度的基本特征/170

图7-2 福利态度形成逻辑/171

图7-3 我国儿童福利组合的重塑/178

图7-4 我国“预防—早期介入—响应”全过程服务链/183

图7-5 儿童福利组合转型升级的障碍/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