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总体布局与实践路径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3527
  • 作      者:
    孙锐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总体布局与实践路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研究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内涵与总体布局、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及重点工作、人才强国战略聚焦的重点人才群体、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的区域人才工作问题。《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总体布局与实践路径》对进一步把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与布局,以及国家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与动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以人才引领驱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整体篇章显著靠前的“中心工作”论述位置特设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路线和工作方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筑基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不仅强调了科技、人才、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明了人才资源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也突出了“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逻辑。
  将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高战略层面中去布局谋划,是中国创新发展和伟大复兴之路的鲜明特色、宝贵经验和道路选择。当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中国人才发展的特色国家治理方式,其背后体现着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规律洞察、发展自信和战略恒心。面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被提升到一个历史新方位和全球新坐标当中。
  我们看到,党的二十大在贯穿、发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以更大格局、更高视角、更广眼界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人才工作定位角色问题、人才战略发展方向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导向问题,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整体推动问题,形成了一个从外在表述到内部构架,再到底层逻辑的立体化人才工作结构系统,这标志着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战略安排和工作部署更加明确清晰,我国步入建设世界一流人才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大目标引领大布局、大改革、大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智核能量,提供关键人才引领支撑。
  一、以人才工作新定位、新指向开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我国形成了全世界*全门类、*大规模和*高经济参与程度的国家人才资源积累,并在一些人才素质、质量指标上加速逼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以2.2亿、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以1.12亿位居世界之*;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提高到2022年的600万人,亦居世界**。***的数据表明,我国已建成世界*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当前全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超过2.18亿;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攀升至10.9年;受高等教育比例已达到24.9%,比2012年提高了10个以上百分点。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万多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研发投入比例更是*次突破了2.5%,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了6%。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发布的《2022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2010年至2019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6%,远超过美国的5.4%,其强调“美国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全面领导已不再可能,美国应当寻求新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2022年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中国上榜科学家达到1169人次,占总量的16.2%。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高被引科学家”集聚区,且与美国的差距逐年缩小。2012年以来,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员已经超过330万人,其中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次超过了100万人。当前,我国正迎来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性转折点。近一段时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月背登陆、深海深潜、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关键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成果;华为、腾讯、大疆、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旷视科技等科创型企业集聚了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团队,助推其取得全球前沿技术突破。根据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已经从2012年排名第34位攀升至2022年排名第11位,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跃升。*新的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人才贡献率由2012年的29.8%提高至当前的超过34.5%,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效应日趋显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21年科学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仍保持**,但中国正在快速追赶。
  十八大以来的这十余年是我国人才队伍量质提升、做大做强的阶段;是人才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广泛突破的阶段;是人才战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阶段。十余年来,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发展竞争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伟大实践创造之一,而实施中国特色人才强国战略也成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之治的核心体现之一。
  近年来,全球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全面进入国家战略调整期、发展动力转换期、发展模式进阶期。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我国的总体战略方针,并且其中日益突显对人才这个“**资源”的路径依赖、战略依赖。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报告*次将“人才”放在一级标题内予以重点标示,*次布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同时将人才工作论述相关章节的位置大幅前移,使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被进一步突显,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家布局中的优先级别被进一步强化,为未来走一条人才引领驱动的中国式道路把舵定向。
  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次给出了“人才引领驱动”的新表述,提出了“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的新要求,申明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观念,并进一步重申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及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任务,并将“充分发挥人才作为**资源的作用”写入新党章进行法规固化,将其明确为执政党要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和行动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出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走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之路的历史自觉。
  “人才引领驱动”是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人才引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曾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2018年湖北调研视察中,他指出:“人才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好。”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战略”。当前,突出人才引领驱动的新导向、新构架,将为我们在大国竞争当中构建优势、赢得先机、勇攀高峰打开新通道,增加新动能。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人才优先”到“人才引领”的重大转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总体战略、一级战略,人才发展战略是领域战略、二级战略,人才发展战略是要为总体战略、一级战略提供支撑的,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供服务的。可以说,人才战略实施从来离不开“竞争”背景,人才战略推动从来离不了“服务”要求。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总体战略的背景下,显著增强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进一步提升人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问题之一。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国家崛起和发展赶超,都伴随着科技先行、人才引领。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作用无法取代,角色难以替换,价值难以忽略。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发达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包括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专业性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就越大。而在西方,专业型人力资本是与我国“人才”*为接近的概念。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率超过了70%。《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16)》表明,我国人力资本贡献率数据为36.8%,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由“人才优先”到“人才引领”发展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在这里,所谓“人才优先发展”,是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作为阶段性人才强国战略的施工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2017年底的中期实施效果评估表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在全国主要地区和工作条线基本落地。基于此,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和人才工作发展到达一个重要临界期和转换点上。为此,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次提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自此,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进入“人才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人才引领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笔者认为,“人才优先发展”其内涵还是将人才资源与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等物质资源放在同等地位,但是人才发展要“先行一步”。而“人才引领发展”,其实质则是将人才资源摆在其他各类资源要素的前面、前列位置,人才资源发展在全部要素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扮演龙头角色。从“人才优先发展”到“人才引领发展”的过渡转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执政兴国、大国崛起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科学认知、路径选择和规律遵循,也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一脉相承。
  三、推动新时代“人才”概念内涵与国家战略进阶协同共振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依靠高质量、创新型、专业化的关键人才,需要依靠能够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实际贡献、产生真正价值的人才群体。在当前的国家战略转换期,人才的概念、内涵和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和调整。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挑战,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大力气推动解决“人才泛化”、“人才固化”和“人才转型”问题。新时代的“人才”内涵,更加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发展性、贡献性和引领性。新时代人才的核心要义是聚焦国家战略攻关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关键问题,能够做出创造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厘清、申明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价值观导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人才群体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指针,寻找定位、有所作为、贡献价值。
  当前,新时代重点关注的人才群体也在跟随国家战略发生调整变化,正由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六支人才队伍”框架过渡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人才力量”上来。后者主要指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对战略人才力量进行了丰富和扩展,将大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以人才引领驱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
一、以人才工作新定位、新指向开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征程 2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人才优先”到“人才引领”的重大转变 4
三、推动新时代“人才”概念内涵与国家战略进阶协同共振 6
四、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标和推动国家*高战略目标落地 8
五、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领人才工作总体安排,强化守正创新传承体系 10
六、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牵引打造人才引领工作新体系 12
七、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14
第2章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展及阶段总结 18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节点及主要阶段 18
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取得的历史成就及主要进展 23
三、关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相关理论意涵探析 27
第3章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逻辑、体系构架与重大举措 32
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32
二、我国特色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发展及经验认识 33
三、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在逻辑 36
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议题及核心构架 40
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配套政策及核心举措 44
第4章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工作改革创新 47
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旨在推动人才发展由量到质的重大转变 47
二、围绕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立突出新时代战略重心的指标构架 49
三、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造就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人才力量 50
四、围绕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科技人才重点体制机制改革 52
第5章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思想根基与理论支撑 56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56
二、将“人才”视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源体现着一种历史自觉 58
三、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进阶新基点 59
四、围绕实现中国梦明晰中国特色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的价值观、方法论 61
五、突出创新驱动,构建中国特色人才战略和人才发展治理新体系 64
六、以“八个坚持”为基础构建新时代人才战略思想新内核 66
第6章 “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需求和思路 70
一、“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70
二、“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72
三、“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要突出的思维导向 78
第7章 新时代的“人才”概念内涵与人才分类问题 80
一、“人才”概念内涵及国外相关概念辨析 80
二、人才分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96
三、优化人才分类的相关体系参考 100
四、优化人才分类新框架的基本思路 106
五、改革完善人才分类框架的相关建议 108
第8章 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112
一、人才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内在意涵 112
二、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 114
三、以人才创新发展为牵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地方探索 116
四、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人才工作对策发力点 118
第9章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再突破 121
一、把握关键历史时期人才引领驱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 121
二、深入认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脉络和主线 123
三、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谋划更高层面的创新突破 125
四、突出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127
第10章 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与重点突破 130
一、我国人才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和运行体系 132
二、我国人才管理体制运行中的外部及内部一致性问题 134
三、当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不足 135
四、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着力点 137
五、加快人才制度改革,塑造人才发展治理优势 140
第11章 硅谷、特拉维夫、中关村、筑波人才高地的形成演化 141
一、人才高地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142
二、人才高地演化与形成的相关研究设计 145
三、硅谷、特拉维夫、中关村、筑波纵向案例的分析与发现 149
四、人才高地演化与形成的研究结论与局限 159
第12章 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形势背景与工作对策 163
一、美国对我国人才发展与国际交流战略打压的新态势 163
二、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新状况与新趋势 165
三、进一步加强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相关建议 169
第13章 新时代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变化动向追踪 172
一、先进地区海外人才引进的有益经验 172
二、发达国家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有益经验 182
三、我国海外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193
第14章 基于生态位视角的科技人才评价问题分析 197
一、“人才”总是联系着某一职业、行业人才系统中的生态位 197
二、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先是对其在专业领域的人才生态位的评价 198
三、真正的科技人才评价要遵循真正的同行评议 199
四、人才评价标准是个时空概念、相对概念、多元概念 200
五、人才评价标准*终要来自市场、社会和专业共同体 201
六、关于科技人才评价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实践问题 202
七、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若干典型事例 203
第15章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问题调研与对策探讨 205
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205
二、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207
三、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211
第16章 工程师群体职业化、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216
一、工程师职业化和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216
二、工程师职业化和国际化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221
三、推动我国工程师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223
第17章 研发项目、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229
一、创新创造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 230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形成“动态创新能力” 232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理论研究的总结分析 234
四、高绩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总结 236
五、研发项目实践、组织学习机制与创新人才培养 239
六、基于“研发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分析与相关启示 244
第18章 典型城市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评估 250
一、人才引进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框架 251
二、地方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评估的研究设计 254
三、地方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 259
四、评估结论与相关讨论 264
第19章 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效果总结评估 265
一、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的主要进展 265
二、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的突出亮点 274
三、当前深圳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282
第20章 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构成与特征 285
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286
二、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287
三、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288
四、相关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290
第21章 打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92
一、集聚高质量人才关键在于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系统 292
二、中关村人才创新创业系统构建紧追美国硅谷 296
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298
后记 3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