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2595
  • 作      者:
    赵勇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凡是经过文化工业之手抚摸的文学作品,其文学品质已不可能纯粹,而是或多或少地变成了大众文化产品。
  时空压缩的后果是取消了历史的“景深”:历史如同傻瓜相机拍出的照片,它被挤压在当代的平面上,失去了本该有的厚度与深度。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勇,山西晋城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撰有《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赵树理的幽灵: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等学术著作、《做生活》《人生的容量》等散文随笔集,主编有《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等教材,合译有《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等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聚焦于文学与大众文化的接合部,主要呈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冲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嬗变。其中既有总体考察——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特点,呈现文学生产新变的历史语境等;也有具体分析——剖析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审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反思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联,直面文学之变并在理论层面提出应对方案。《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努力在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美学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进入问题,试图在文学研究中增加文化研究维度,在文化研究中增加文学研究维度,并使二者交往互动,进而走向新的融合。全书点面结合,材料丰富,厚描从容,思考深入,能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带来诸多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
  但是,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依然想以路遥为例,进一步呈现作家与编辑交往互动中的更多细节。
  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道的一位重要作家,路遥的成长也与文学期刊及其编辑对他的青睐有关。但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的经历或许更富有某种传奇色彩。1978年,他写出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此后的两年中,这篇小说几乎被他投遍了所有的大型文学期刊,却均被退稿。几近绝望之时,路遥通过朋友把这篇作品转交给《当代》杂志,不久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当代》编辑刘茵给《延河》编辑部打去电话,让副主编转告路遥:这篇小说“秦兆阳同志看过了,他有些意见,想请路遥到北京来改稿”。路遥获此消息,欣喜若狂,激动中给刘茵写去八页长信,详述他这篇小说的创作动因、写作思路以及写作中的苦恼。信至最后,路遥坦诚表白:“我曾想过,这篇稿件到你们那里,将是进我国最高的‘文学裁判所’(先前我不敢设想给你们投稿)。如这里也维持‘死刑原判’,我就准备把稿子一把火烧掉。”①随后,路遥进京改稿二十多天,当面聆听秦兆阳指导,同时接受责编刘茵与二审副主编孟伟哉的具体修改意见,然后在原稿基础上增加一万多字。小说改好后,很快发表在《当代》1980年第3期的头条位置上,随后又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因为小说获奖,秦兆阳还亲自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评论,对这部作品予以高度评价。②于是,路遥一下子成名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成了路遥的成名作。两年之后,路遥又在《当代》(1982年第5期)顺利发表了另一部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
  这是作家与文学期刊及其编辑交往的一个典型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普通作者要想冲杀出来,他必须通过文学期刊发表作品。而作品能否被刊物相中,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质量,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而文学期刊的级别、发行量和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发表之后的命运。可以想象,路遥的这部中篇小说假如不是秦兆阳慧眼识珠,那么它很可能被路遥一把火烧掉。即便它没有被付之一炬,而是在一个地方刊物发表出来,它的读者面与影响力既无法与中国文学杂志“四大名旦”之一的《当代》相比,也不可能获得重要奖项。可以说,《当代》当年能推出路遥的小说,等于是让他在写作的起步阶段获得了一个很高的展示平台。
  因为《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与获奖,路遥时来运转,于是很快有了《人生》的面世。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及时诞生,又与王维玲的约稿、推动等有关。王维玲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据他回忆,1981年他曾应邀担任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评委。由于阅读作品时《惊心动魄的一幕》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所以在颁奖会上他便特别留意路遥,并约其长谈。正是在这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路遥向他透露,他想对准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把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写一部既有城里人,又有农村人,还有混合着城乡色彩的人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其实在1979年就已经动笔,但因构思不成熟,只是开了个头之后便不得不放弃。1980年又重写一次,还是因为开掘不深,又被他扔到一边。①路遥的这番交代与构想让王维玲很是激动,于是他向路遥郑重约稿。在王维玲的促动下,路遥于1981年10月拿出了初稿,请王维玲过目。王维玲与几位编辑读后,一方面,觉得这是一部成熟之作,另一方面又认为还可以对个别地方进行修改、调整,也需要把结尾推上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维玲给路遥写去长信,提出五点修改意见,而路遥则进京改稿。修改完成后,《人生》先在大型文学期刊《收获》(1982年第3期)发表,很快又被《中篇小说选刊》(1982年第5期)和《新华文摘》(1982年第9期)转载。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单行本(1982年12月)后,更是盛况空前,第一版印行13万册,很快脱销,最终加印到25.72万册。
  那么,又该如何看待路遥与编辑的这次交往呢?如果与第一次稍作对比,这一交往的特点或许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在与《当代》及其编辑的交往中,路遥是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和投稿者,而秦兆阳既是资深编辑,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加上路遥的小说也确实有提升的空间,《当代》审稿很严,对稿件的要求又很高,在此情况下,路遥虽然是创作主体,但他的能动性或许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是很可能全盘接受了修改意见。这样,他才有了“改稿比写稿还难”的感慨。①从《人生》的诞生过程来看,王维玲既是小说的助产婆和把关人,也是修改意见的主要提出者。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路遥与编辑的关系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投稿人成为被约稿的对象;另一方面,路遥当时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王维玲曾经回忆,虽然他写去长信,对小说结尾、人物塑造(涉及刘巧珍、高加林、马栓和德顺爷爷)都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但当路遥来北京改稿时,“他谈的这些构想,几乎没有一条是原封不动地采纳我们的建议,但他谈的这些,又与我们的建议和想法那么吻合。
  ……
展开
目录
自序 逡巡于雅俗之间,或在接合部做文章
导言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文学生产的接合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冲击与文学生产的嬗变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众文化及其特点
二 文学生产的种种新变
第二节 作家一编辑、导演一作家与文学生产
一 作家与编辑:以路遥与王维玲为例
二 导演与作家:以冯小刚与刘震云为例
三 从事业到产业:文学生产的演变轨迹
第三节 新世纪文学十年的两种趋势
一 网络文学:文学媒介化与生产方式的变更
二 青春文学:作家偶像化与读者粉丝化

第二章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文学的总体考察
一 什么是视觉文化
二 作家“触电”面面观
三 小说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命运
第二节 莫言与影视:以《白棉花》为例
一 从《红高粱》到《白棉花》
二 《白棉花》的文本分析
三 “触电”教训启示录
第三节 从小说到电影:《芳华》是怎样炼成的
一 女兵情结与私人订制:《芳华》诞生的动因
二 小女人小说或电影小说:严歌苓的配方
三 立主脑、减头绪、补腻子与罩油漆:冯小刚的加减法
四 大众文化与真善美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
第一节 网络文学与文化产业
一 作为文化产业的网络文学
二 作为生产者的写手
三 作为粉丝的批评家:以邵燕君为例
第二节 历史题材的生产与消费: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例
一 文本分析:“好看”的秘密
二 生产元素:BBS、博客、粉丝与书商
三 “悦”读“笑”果:消费快感与娱乐经济

第四章 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
第一节 学院批评与经典生产
一 文学经典与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二 在“顾彬现象”的背后
三 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经典化
第二节 “民选经典”中的大众文化:以路遥其人其作为例
一 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
二 《平凡的世界》:在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

第五章 文学之变与文学理论的应对方案
第一节 从“文学终结论”到“文学变化论
一 文学终结论:发酵语境以及“终结”意涵
二 技术决定论与情感决定论:理解文学是否终结的不同走向
三 文学变化论:生产、消费与研究
第二节 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
一 不及物的文学理论
二 没有文学的文化研究
三 走向一种“间性”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