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语言规划导论
第一节 语言学与语言规划
第二节 从案例看语言规划
(一)汉字的统一
(二)希伯来语的复兴
(三)世界语的创制
(四)拉丁语的传播
(五)发展中国家的语言问题
(六)小结
第三节 语言规划与语言起源
第四节 语言规划的基本属性——问题驱动
(一)伊斯曼提出的研究问题
(二)李圣托提出的研究问题
(三)斯特肯堡提出的研究问题
(四)关于问题驱动的思考
第二讲 语言规划的定义
第一节 术语“语言规划”的诞生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分类
第三节 语言规划的定义变迁
第三讲 语言规划的发展
第一节 语言规划的学科归属
(一)语言规划与应用语言学
(二)语言规划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语言规划学科的发展
(一)语言规划的历史概述
(二)从工具观到资源观
(三)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转变
(四)从单变量系统到多变量系统的转变
(一)语言规划与应用语言学
(二)语言规划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语言规划学科的发展
(一)语言规划的历史概述
(二)从工具观到资源观
(三)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转变
(四)从单变量系统到多变量系统的转变
第五讲 语言规划的理论框架(二)
第一节 哈尔曼的“声望规划”
第二节 阿格的“7i模型”
第三节 卡普兰、巴尔道夫的语言规划目标框架
(一)地位规划目标概述
(二)跨语交际(国际语)
(三)语言传播
(四)辅助代码标准化
(五)词汇现代化
(六)语言国际化
(七)术语统一
第六讲 语言规划的理论框架(三)
第一节 语言规划、语言学与跨学科研究
第二节 库普尔的“八问方案”
第三节 卡普兰、巴尔道夫的语言规划生态模型
第七讲 国际语、国际语学和语言规划
第一节 国际语问题
第二节 国际语学与语言规划
第三节 计划语言的社会化及其对语言规划的意义
第八讲 中国的语言规划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规划概述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语言规划的发端——晚清时期的语言运动
(一)晚清时期的汉语文改革
(二)晚清时期的万国新语论争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语言规划的发展——民国时期的语言规划 实践
(一)“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
(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三)民国时期的汉字简化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语言规划的成熟——新中国初期的文字改革
(一)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从数据看文字改革的效果
语言规划基本文献选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