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66320
  • 作      者:
    (德)叔本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及自控力,从而解脱痛苦。

  ★“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这部著作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

  ★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创始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展开
作者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2.22—1860.9.21),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哲学史上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代表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附录与补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叔本华只有28岁,这部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

  ★这位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以他的唯意志论和忧伤语调征服了无数后辈,他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宣称他的哲学既不服务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亦不为某一特定的国家而作,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服务于人类的。对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叔本华轻蔑地说他们的哲学不过是“瞎吹牛”;在他的心目中,柏拉图、康德和印度思想,是值得认真对待的思想遗产。


展开
精彩书评

  ◎许多人在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这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欢心。但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妙,并从哈姆莱特的不朽名句中认识到这一道理: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能够改正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改正一个人想做什么的意志;而真正的道德价值仅仅属于意志。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如果我们不是由于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痛苦所激动,以致于哭,那么,我们哭是因为我们在这个人的命运中看到全人类的命运,从而首先是看到自己的命运;所以,通过老远的绕道总还是为了自己而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不管现象如何,真正的智慧是能够针对任何一个个别事物进行彻底研究,并能够完全认识和理解这一事物的真正的、原有的本质。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们对于世界总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那些很平常、很普遍和很简单的现象,是我们很容易了解的现象。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因为那些现象是我们很常见的,我们对于这些现象虽然无知,但是早就习惯了他的存在,没有了去仔细探寻他的好奇心。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对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认识能力的生物体来说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这种生物才能将它纳入有反省能力的、抽象的意识中。当一个人真的这样做时,他就开始了哲学思考。然后,他就会明确地意识到,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地球,而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手感触到地球。他就会明白,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换言之,这个世界的存在只是就它对于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人类自身——的关系而言。能够先验地说将出来的真理,就是这个了,因为这真理就是所有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的表现形式。它比时间、空间、因果性更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一真理是所有一切存在的基础。既然我们已经把这些形式看作根据律的一些特殊构成形态,如果每一种形式只作用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表象,那么,主客体的分立则是所有类型的共同形式。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表象,不论是抽象的还是直观的,纯粹的还是经验的,都只有在主客体分立这一共同形式之下,才可能存在,才能被想象。因此,这一真理是确定无疑的,不需要任何其他真理来证明。也就是说,依赖于“认识”而存在的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是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表象。无论是在过去、将来的任何时间里,还是在由近及远的任何空间内,这一真理都是有效的,因为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有效的。而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远近才能够互相区分。所有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毫无疑问以主体为条件,并且只能对于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这一真理其实并不新鲜,笛卡尔所从出发的怀疑论中就包含了这一观点,只不过贝克莱第一个明确地将它表述了出来。尽管贝克莱哲学的大部分观点都站不住脚,但在这一点上他却为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印度智者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真理,被认为是毗耶舍作品的吠檀多哲学(吠檀多哲学:印度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派别。——译者注)中已经包含了这一哲学命题。威廉·琼斯(威廉·琼斯:西欧研究梵文的鼻祖。——译者注)在他所著的《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第四卷第164页)一文中提到:“吠檀多学派的基本教义并不否认物质的存在,也不否认物质的坚实性、不可透入性和广延的形状(否认这些将与疯狂无异),而是要纠正俗世对于物质的观念。这一学派认为物质并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之外的本质,‘存在’和‘可知觉性’的意义是相通的。”这一段话表明,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是共存的。

  在第一篇中,我们只从上述的、作为表象的一方面来研究这个世界。而这一研究虽然出于真理,但仍然是片面的,是由于某种抽象作用而引出的,表现出人类内心的矛盾。人带着这矛盾假设世界只是他内心的表象,但他却无法摆脱这一假设。不过,下一篇会运用另一真理来补充这一研究的片面性。另一个真理不像上述真理那样直接明确,而只有通过深入的探讨,运用更艰难的抽象和“别异综同”的能力才能够得出。它是非常严肃的,虽然对每个人来说并不可怕,却需要认真对待。这另外一个真理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说出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不过在补充这条真理之前,我们必须在第一篇里坚定不移地研究世界“可知觉性”的一面,亦即我们所从出发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将眼前存在的客体,甚至自己的身体(之后我们会进一步讨论这一点)都看作表象,并称为表象。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们这样做只是抛开了意志。世界的这一面是由表象构成的,而意志则构成了世界的另外一面。而所谓的不属于这两者中任意一方面的自在客体(很可惜,康德的“自在之物”也逐渐转变为了这种客体),则是梦呓中的怪物,承认这种怪物的存在会将哲学研究引入歧途。

  ……

展开
目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一版 序

第二版 序

第三版 序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第三篇 再论世界作为表象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叔本华生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