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卡塞尔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认为,不同国家的货币若换算成同样的单位来度量,当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同样多时,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水平就被决定了,通货膨胀和价格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的名义汇率。卡塞尔使用“购买力平价”这一术语简洁明了地阐述了汇率和价格水平的关系,奠定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基在一价定律上,一价定律指出:假设运输成本相同且没有贸易壁垒,完全同质的一件货品在不同地方的价格应该一致。购买力平价理论便是从价格上反推出汇率的变动,换言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大前提是相信一价定律成立。在当前中国金融学届,PPP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被认为更接近现实状况也更有利于国际间的比较。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以及目前相关分析的核心观念,很难从前沿的角度进行分析。
前言
1.金本位制的废除
2.人为购买力的创造
3.物价的上涨
4.支付手段数量的增长
5.流通量增加与物价上涨的算术表示
6.商品稀缺性及其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7.通货膨胀对黄金的影响
8.对黄金的排斥
9.贴现政策及其作为货币本位制调节器的效能
10.汇率
11.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12.流行的谬见
13.同早期外汇理论的关系
14.战后通货膨胀
15.改革计划
16.通货紧缩的实际运行和影响
17.延迟的流通量削减
18.稳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