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影响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
曾经有心理学家设计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设置了三个温度不等的房间。第一个房间的温度是33℃,被称作热室,在热室里,人们会感到燥热,浑身都不舒服;第二个房间的温度是20℃,被称作是温室,这个房间温度适宜,待在里面的人会感到很舒服,没有不良感觉;第三个房间的温度是7℃,被称作冷室,待在这个房间里稍会让人行动瑟缩,感到不适。
实验者将被试随机安排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房间进行书面测试。测试完毕后,由另一个实验者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个实验者十分挑剔,有时甚至做出带有侮辱性的评价。在每个被试的房间内都装有一个电钮,在被试听取实验者的评价之后,他可以按动电钮使实验者受到电击的痛苦,以此作为惩罚。实际上,电钮连接的不是实验者,而是一个事先录好人惨叫声的录音机。
实验的结果为:热室中的被试不停地按动电钮,甚至不管实验者说出的话是正确的评价还是使人恼怒的话;冷室中的被试,只有实验者说出他们认为不公正或者带有侮辱性的话时才会按动电钮;温室中的被试没有人惩罚实验者。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人的情绪和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看过这个实验,或许你暂时还不清楚詹姆斯—兰格理论到底要讲什么。那么,我们从几个常见的问题开始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发笑,都会哭泣,你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是因为高兴而发笑,还是因为发笑而高兴?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悲伤?詹姆斯和兰格就思考过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问题。
詹姆斯说:“我们知觉到让我们激动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还说:“那些刺激我们的对象并不能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詹姆斯认为,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而引发这种感觉的原因则完全来自身体,而非外界。因为远在丹麦的心理学家兰格在同一年思考了这个问题,因此这一理论就被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是情绪引起了人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人们是因为悲伤才会哭泣,因为恐惧才会发抖,但是,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了与之相反的观点。正如詹姆斯和兰格的看法,人们是因为哭而悲伤,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日本人对面目表情的训练也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
日本出产销往全世界的电器和汽车,而日本人做生意的能力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特性,他们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不喜欢在谈合同的时候对着客户微笑。所以,但凡和日本人合作过的欧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日本人做起生意来压抑而刻板。
由于日本的贸易伙伴多是来自欧美的西方人,而西方人天生外向、善于表达的性格也让日本人觉得非常不适。为了能够在贸易合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的企业家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训练职工的笑容。
在一个大型公司的办公室,下班之前的半个小时里,所有职员都停止工作,开始练习微笑。每个职员的手里都会拿着一只筷子,所有人将筷子横咬在嘴里,固定好脸上的表情后,再将筷子取出来。这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在一个微笑的状态,再商谈合作的事宜,就会给人微笑的感觉了。
虽然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笑,并且显得更加刻板。然而,这种做法却有着坚实的心理学研究依据。一百年来,詹姆斯—兰格的理论遭到了来自后人的诸多批评,然而这一理论能够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持续至今,至少说明它在情绪产生的理论中仍有一席之地。它首先提出了行为与情绪之间存在的关系,后来的发展也渐渐弥补了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片面和不足。
规划人生——在生活中找到行程
林鹏在人力资源行业做了很多年,大小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他都待过,也非常了解当今求职者的迷茫和无措。也许因为自己也是从那个过程走过来的,所以他每次遇到心中装有理想,但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规划的年轻人,都会帮他耐心讲解、细致分析,希望以他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忠告能够给予那些年轻人一些帮助。
新年过后,公司再次出现人事调动。有的人直接辞职,选择到更大的城市发展;有的人则申请调换部门,以便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还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逐渐充实公司的各个部门。
在一次现场招聘会上,林鹏遇到了一个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他叫作季军。季军是学电子的,小伙子相貌英俊,身材高挑,整个人看起来非常阳光,个人素质也不错。公司正缺一位公关企划部的部长,林鹏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
在进一步的谈话中,林鹏对季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季军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大规模的IT企业。他在学校学的是硬件,对软件方面了解不多,因此他放弃做技术,选择从事管理工作。从一个部门的职员,一直做到总经理助理、企划主管。可是,工作了五年之后,他在公司的发展出现了瓶颈,不仅缺少职位上升的空间,薪水也只有五千多一点,于是他选择辞职,重新寻找机会。季军之所以来到林鹏所在的公司面试,除了他有企划方面的经验之外,这个职位的薪水让他觉得非常满意。
详细了解过季军的情况之后,林鹏觉得非常遗憾。在他眼里,季军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如果他选择得当,几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可惜,公关企划这份工作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如果林鹏因为一时爱惜人才,将他安置在一个并不适合他的位置上,不仅耽误他个人的发展,也会耽误公司的发展。如果这么轻易地放弃他,林鹏又觉得非常可惜。后来,林鹏将心中所想坦白地告诉了季军,并且针对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季军听后非常感谢林鹏,并且决定先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然后再到招聘会上选择合适的职位。
在每年毕业的600万本科生、40万研究生中,像季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使是那些全国高等学府毕业的学生,毕业之时仓促地选择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几年之后都要面对重新思考职业、重新定位人生的难题。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在一开始就缺少完善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刚刚找工作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就挑了个待遇不错、规模不错的公司开始上班。几年过去了,公司内的职务有升有降,更有甚者稀里糊涂地换了好几家公司,换到最后才发现,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喜好毫无关系,和原本的人生目标也毫无关系。
这些人中,并不是个个都是平庸之辈,恰恰相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着过人的智慧、出色的头脑和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只是在人生方向上,缺乏细致的安排和仔细的思考,常常仰仗着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过分自信地走在巨大的人流之中。结果发现,毕业后的黄金五年已经悄然过去,而自己只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位上分别积累了浅薄的经验。每次都是浅尝辄止的尝试,因此各种各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带给自己职业上的积累,反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
在职业的发展中,需要为自己定下一个准确的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样需要为自己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恰当的基调。内心缺乏准确方向的人,永远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波逐流地过日子,就像是一次缺乏行程表的旅行,在兜兜转转中错过了重要的风景,也造成了永远的遗憾。
张鑫和张超是两兄弟,他们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顶层。这座大楼有80层高,因此他们平时出门都是乘坐电梯。
一次,他们外出旅行,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外出这几天里,小区一直在整修电路,因此电梯停用。可是,他们走的时候忘记看布告栏上的通知。
两兄弟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在走廊里商量着办法。最后,两个人决定一鼓作气,干脆爬楼梯回家。于是,两兄弟鼓起了干劲儿,开始爬楼。
爬到第20层时,弟弟张鑫说:“背包太沉了,要不我们把背包放在楼道里,等电梯运行之后再来取吧。”哥哥也累得气喘吁吁,于是同意了弟弟的提议。卸下背包后,两个人顿时觉得轻松多了,原本疲惫的双腿也好像恢复了一些力气,于是两人欢欢笑笑地继续向上爬。爬到第40层的时候,兄弟俩都累得浑身无力,并且开始互相抱怨对方。张鑫说:“你出门时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如果早知道的话,我们就过几天再回来嘛。”哥哥张超无辜地说:“出门前那么匆忙,我根本就没想起来看通知这件事。再说了,你怎么都不提醒我呢?”两个人吵吵闹闹地又向上爬了20层。到了第60层,两个人已经筋疲力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他们互相搀扶着对方,爬完了最后的20层。来到家门口的时候,兄弟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没有钥匙。原来,他们把钥匙放在了背包里,而此时的背包,正躺在20层的楼梯间里。
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如果你把这80层高的大楼看作是一个活到80岁的人,会不会从中有所感悟呢?这一对弟兄在出发之前,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在走了一段路之后,发现身上背着太多的负担,于是他们开始舍弃,卸下负担,重新出发。可是,由于对终点的追求过于模糊,他们白费了很多的力气,也浪费了更多的时间。也许他们心中想的仅仅是快些到达第80层,或者马上回到床上美美地睡一觉,而没有为这段漫长的旅程做一次细致的、充分的考虑。最后一刻,他们到达了高楼的顶层,却忘了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漫长的纠错过程,还有所剩无几的体力和时间。如果这样的境遇发生在真实的人生中,不是显得太过悲情了吗?
是什么阻止你冒险——找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突然,有个人冒出来跟你讲,你在一次幸运抽奖中获得了前往南极探险的机会,你是否会兴奋地大叫起来呢?
现在又有人跟你讲,你是被公司派往南极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大冒险,你需要为这次冒险准备所有必需的设备:食物、帐篷、衣物、通讯设备等。此时,你会有何想法?是好奇,是欣喜,还是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负担?
如果这个人又告诉你,在这次冒险中,什么设备都不需要你来准备,你只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你将在冒险中遇到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和最奇异的人,还会遇到一大批形态怪异的生物。每一天,你都将会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时,你是想迫切地赶到南极,还是心生退却,不愿意冒险?
最后,这个人告诉你,你不会遇到任何危险,更不会有不明生物威胁到你的性命,而且还会有人供给你食物和设备,唯一的条件就是你需要在南极停留50年。至于50年后,你是否仍然需要停留在那里,视你的健康情况而定。这时你的想法又如何?是为了漫长的寂寞旅程而担忧,还是为了自己最终无法接受条件而遗憾?
条件如此变化之后,你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你最终的决定又是什么呢?你会毫不考虑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而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吗?还是面对令自己难过的条件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机会?其实,你如何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你需要知道的是——是什么阻止了你的冒险。
歌德曾经说过:“性格就是命运。”一个人的性格不仅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且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人无完人,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也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完美。每个人的性格都优点,也有缺点。有句名言说得好:人生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性格的悲剧。性格中的优点会为你带来很多幸运和机遇,同时,性格中的缺陷也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
徐靖人长得一般,也算是工科硕士一枚,毕业后到一所设计院工作,如今收入稳定,日子清闲,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是,徐靖本人却一点都不快乐。他的性格偏软弱,而且常常神经过敏,三年下来,不仅在科室里没有自己的位置,还常常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搞得心神不宁。
在专业上,徐靖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即使面对院里自称“技术一哥”的张野,他也敢说自己是第一名。因此,进入单位工作以来,他和张野一直都在暗中较量,想要比比到底谁更厉害。然而,他天生软弱的性格却给自己的工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院里开会讨论新的研究项目时,他本来的观点有理有据,能够直接指明要害,避免合作的伙伴走向弯路。可是在辩论过程中,一旦张野态度比较强势,徐靖就会特别担心得罪同事,最后就慢慢地将自己的态度软化下来。结果,往往都是他向对方妥协。事后重新考虑的时候,他又会特别懊恼自己的软弱,后悔自己为何不能像张野那样同样强势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时间久了,技术并不如他的张野发展顺利,一年之后转为工程师,而他只能继续待在狭窄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地研究他的项目。
另外,徐靖还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住在研究院的集体宿舍里,虽然一个房间里只住了两个人,他也常常心神不宁,担心室友对他有意见。室友睡觉的时候,他从来都是轻手轻脚地行动,生怕弄出点声音来,影响了室友的睡眠。为此,室友常常跟其他同事讲:“徐靖就像是一个幽灵,走路都没有声音的。”他听在心里,虽然觉得委屈得很,却也不敢去反驳。
三年下来,他在研究院里没有交到一个朋友,他喜欢的女同事也不愿意做他的女朋友。有时候,徐靖疑神疑鬼,总是担心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然而,即使真的有病他也不会去找心理医生,如果那样的话,同事们又会对他产生新的看法了。
徐靖的这种现象,属于性格缺陷中的无力和不适应。这种人的精力不足,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的状态,受着精神压力和意志软弱的双重折磨,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一旦进入了不良的心理环境,特别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不过,性格缺陷并不是始终不变、不可克服的,如果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找到避开性格缺陷的方法,那些缺陷的存在也不足为虑了。自省法是一个效果不错的选择。通过写日记或者睡前回忆的方法,将一天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经历的各种场景回顾一遍,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身的性格缺陷之后,可以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加以纠正。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出现摩擦和争执的地方是彼此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是双方的性格出现分歧的地方。可以对比他人的性格特点,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
人生的终极命题——你为什么而活
一个商人坐在海边的一个小码头上,看着当地的一个船夫划着一条小船靠了岸。在他的船上,有几条非常高档的鱼。商人对渔夫的收获恭维了一番后,问道:“你每天需要多长时间抓住这些鱼呢?”
渔夫回答说:“用不了多久,一会儿工夫就能抓到。”
商人问:“那你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何不再花些时间,多抓一些鱼回来呢?”
渔夫不以为然地看着商人说:“这些已经足够了。”
商人跟随着渔夫的脚步,走出了码头,商人又问:“那你一天岂不是很清闲,剩下那么多的时间你都做什么呢?”
渔夫笑着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到海里抓几条鱼回来,然后跟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再睡个午觉。黄昏的时候可以去村子里喝点小酒,跟朋友们玩玩吉他。”
渔夫正为自己充实而忙碌的生活而感到自豪,商人却提议道:“我有个建议倒是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可以每天多捕些鱼回来,这样你就可以攒下足够的钱去买一条大点的渔船。等你捕到了更多的鱼,赚到更多的钱,买了更多的渔船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捕鱼队。那时,你就可以将捕来的鱼直接卖给加工厂,而不是码头的那些鱼贩子。等你的捕鱼生意收获更多利润之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行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然后你就可以离开这个渔村,搬到纽约那样的大城市居住。”
渔夫疑惑地问:“然后我要做些什么呢?”
商人继续为他规划道:“然后你可以让公司上市,将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人,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找一个海边的渔村度假,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然后陪孩子们玩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还可以去喝点小酒,玩玩吉他。”
渔夫莫名其妙地看着商人,笑着说:“我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呀!”
渔夫对自己生活的解释,充分地诠释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生活态度。商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名利双收后的功成身退而活,渔夫则享受着此时的自在和惬意,自在游走,随性而活。
你为什么而活?
我曾经向我身边的朋友们提出过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对提出这一问题的我嗤之以鼻,我还是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为了什么而活,我只是觉得,既然活着就好好活。因为你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因为我暂时不敢去死,所以尽管像大齿轮上一片微不足道的铁屑一样,我依然要重复着悲催的生活。”
“信念、未来,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为了责任,对家庭、亲人与社会的责任。”、“你有什么想做的吗?有想保护的人吗?有想关心的事情吗?我正是为了这些而活!”
也有人这样回答我说:“这个问题太形而上了,如果你想揣测男友对生活的态度,那大可不必用这种连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来测试!”
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身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同要求的人纷纷给出了他们心中的答案。然而,尽管我问过了很多人,对于这个人生的终极命题,我依旧在思考。或许,你也如同我一样,整日纠结在哲学家都无法完成的命题里,选择用一种形而上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余华在《活着》中对“人为何而活”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貌似过于抽象,并不能给人清晰的答案。然而,时间让我慢慢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或许,活着只是活着而已,只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存在,并不一定要为“活着”这件事找到一个确切的理由,毕竟,它首先已经是一个既定的存在。就像不需要为了月亮为何圆缺而纠结,也无需为了庄稼为何生长而愁心。若能在这一既定的过程中做出些惊天地的大事,自当是一种幸运的赏赐,然而轻松惬意的一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