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大道千秋一一长江流域道教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源头与创立:道教的文化渊源与
早期民间道教
一 道教与长江流域的渊沥
二 早期道教的产生
第二节 勃兴与改造:魏晋南北朝时期
长江流域的道教
一 早期道教反抗政权的活动
二 从民间到庙堂: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人
对早期道教的改造
第三节 成熟与隆盛: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道教
一 上层政治与道教:从“开皇”说起
二 由因及果:江南地区道教流派的繁盛
三 道教理论的发展与外丹派的“黄金时代”
第四节 新兴与嬗递:宋明之际长江流域的道教
一 帝王与丹药:从“外丹”到“内丹”
二 崇道与佞道:皇帝们的道教情结与江南道派
三 从三足鼎立到多元格局:
长江流域道教流派异彩纷呈
第五节 衰微与复兴:清代以来长江流域的道教
一 清代道教的低落期
二 江南道教的艰难发展
三 道教的生存与危机:
辛亥之后的中国道教
第二章 得道成仙一一道教的思想与哲理
第一节 道法自然:道教的宇宙观
一 道教对“宇宙”的解释
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第二节 生道合一:道教的生命论
一 “死生亦大矣”:横亘在生死两端的关怀
二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观
三 “道”与生命有机结合
第三节 尊道贵德:道教的人格理想
一 有德才能成“道”
二 德性观念在道教理论中的强化
三 神仙是道教人格理想的化身
第四节 弘道扬善:道教的人生准则
一 善行与“得道”的关系
二 劝善书与功过格
三 “弘道扬善”的方法
第三章 天上人间一一道教的神仙体系
第一节 各路神仙:道的人格化象征
一 道教的神与仙
二 道教的神仙谱系
三 神仙与道教的人格理想
第二节 自然造化:道教的先天真圣
一 三清
二 四御
三 其他真圣
第三节 超凡人圣:道教的后天仙真
一 始祖黄帝
二 张天师
三 三茅真君
四 许真君
五 黄大仙
第四节 亲民佑民:道教的民俗诸神
一 酆都大帝
二 二郎神
三 魁星
四 城隍
五 土地神
六 灶神
七 门神
第四章 仙界灵境一一道教的神仙世界
第一节 昊穹玉宇:道教构想的天人胜处
一 三十六天
二 十洲三岛
三 洞天福地
第二节 洞天福地: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
一 青城山
二 鹤鸣山
三 龙虎山
四 武当山
五 齐云山
六 茅山
第三节 瑶台金阙:长江流域的道教官观
一 龙虎山天师府
二 成都青羊宫
三 梓潼文昌宫
四 武当山宫观建筑群
五 武汉长春观
六 苏州玄妙观
第五章 修真养性一一道教的修行与炼养
第一节 层层考验:道士的入门要求
一 道士概说
二 道士资格的取得
第二节 时时悟道:道士的日常生活
一 日常作息
二 日常饮食
三 日常装束
第三节 我命在我:道教的修仙方术
一 不死之药:服饵
二 吸风饮露:辟谷
三 熊经鸟伸:导引
四 吐故纳新:行气
五 返婴还本:胎息
六 善假于物:外丹术
七 逆修返原:内丹术
八 声动天地:啸法
第四节 渡海舟楫:道教的戒律清规
一 道教戒律
二 道教清规
三 劝善书
第六章 庄严玄妙一道教的斋醮与法术
第一节 为神而舞:道教的斋醮科仪
一 斋醮科仪释义
二 斋醮科仪的源流
三 斋醮科仪的组成
四 主要斋醮科仪
第二节 祈福禳灾:道教的符咒法术
一 符咒:驱使鬼神的神秘载体
二 雷法:方术之大成
三 占验:预测吉凶祸福
第三节 通神辟邪:道教的法器用物
一 常用法器
二 霓旌羽盖
三 天乐仙籁
第七章 方内方外一一道教与长江流域传统文化
第一节 绿章青词:道教与长江流域文学
一 道教文学的兴起
二 丰富瑰丽的隋唐道教诗
三 崇道宋词
四 元代的道教戏曲
五 明清道教小说
第二节 仙音缥缈:道教与长江流域音乐
一 道教音乐的基本形式
二 道教音乐的特色
三 长江流域的道教音乐
第三节 多姿多彩:道教与长江流域美术
一 道教造像
二 道教壁画
三 文人道画
第四节 以柔克刚:道教与武当内家功夫
一 武当宗师张三丰
二 武当内家拳的创立
三 武当武术的特色
第五节 道在人间:道教与长江流域民俗
一 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二 节庆活动的仙风道迹
三 生活习俗的道教印痕
结语 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总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