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具时代感的毛泽东传记,看三十一年前后从“北漂一族”到开国领袖的伟大“逆袭”。
三十一年前,他曾是“北漂一族”,八人合租;在求索之余,还经历了北京爱情故事;三十一年后,他意气风华,入住中南海,酬答亲朋,群贤北归,在风云际会中筹建新中国。
盘点四十余位“朋友圈”中的好友,看一代伟人三十一年前后与亲朋故旧、师长学友、文化名人、民主党派和国民党起义将领等不为人熟知的交往渊源;自制二十余张红色景点地图,在一代伟人三十一年前后活动地点“签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转折年代的隐秘细节。
毛泽东的一生,起点是韶山,终点是北京。
83年的时间里,他行走在中国广阔的版图上,而北京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站。本书聚焦1918年、1919年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的三次北京(北平)之行,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合,采用时空交错的视角,追寻毛泽东在北京的活动足迹,挖掘当时当地的风云际会和名人往事。
从1918年到1949年,从北大红楼到西郊香山,从八人合租、共盖一被,到入住双清别墅和中南海,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正值鼎盛的中年,这三十一年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通过具体地图的展现,向人们展示毛泽东与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第一章初次赴京:筹备勤工俭学
1918年夏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要去的地方,就是北京。
这年6月,随着毕业时间的来临,毛泽东等人面临着生活道路的选择。恰在这时,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的杨昌济来信,传回重要消息: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过学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提出“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口号,倡导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并组织华法教育会主办此事。
这时,湖南的政局十分混乱,政权不断更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接到信后,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并派蔡和森先期赴北京筹备。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到北京后,连续给毛泽东写信,告知杨昌济老师希望毛泽东能到北大学习。尤其是蔡和森自己负责联系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感到“殊不好为计”,盼望毛泽东上京“指教”。毛泽东立即复函,同意上京。
8月15日,毛泽东与萧子升、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等25名青年,在长沙登船北上,16日到达汉口。随即改乘火车,途中因铁路被洪水冲断,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第二天,水退路通,再次乘北上的列车。8月19日,毛泽东一行人抵达北京。
第一节“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青年》在这里出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著名人物都在这里活动,是毛泽东渴望已久的地方。只有到了北京,这位“荆蛮山国”的青年,才真正大开眼界:看到了刚刚出现在中国的新曙光。
这位刚出乡关的湖湘子弟,虽然物质生活艰苦,但雄美壮丽的古都让毛泽东感到新奇和兴奋,特别是在各种思潮激荡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工作和学习的经历,让毛泽东受益终身。
时间:1918年8月19日
地点:豆腐池胡同9号杨昌济“板仓杨寓”
事件: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暂住杨昌济家。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时,正值十月革命的炮声开始传到中国。“劳工神圣”之说,在《新青年》上虽然要到1918年11月出版的第五卷才有正式反映,但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会员中,关于劳动的伟大意义及其同知识的关系,却并不陌生。一方面,他们受到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的影响,从托尔斯泰晚年把土地分给农民,直接从事劳动,过着勤劳、寡欲生活的事迹,得到了很多启示。另一方面,他们受新村主义的影响,自己或多或少有亲身体会。新民学会成立后不久,他们在岳麓山曾有过一段工读生活,筹划过“新村”的蓝图。
当他们从杨昌济那里得到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后,无不跃跃欲试。当时不可能直接到苏俄去,东欧的德国、奥地利、捷克各国又正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法国正是靠近革命高潮的国家。这种既做了工,又可求得学问,并能就近了解苏俄和欧洲革命情况的勤工俭学的办法,对有志青年自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刚到北京时,毛泽东来到豆腐池胡同9号杨昌济先生的“板仓杨寓”。杨昌济希望毛泽东要么到法国去,要么留在北京大学读书,并挽留毛泽东、蔡和森住在这里。于是,毛、蔡二人就暂时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幽深的胡同、古老的宫墙、秀丽的后海、飞翔的鸽子,古都的一切,都让毛泽东感到新奇和兴奋。
时间:1918年8月
……
前 言/1
序 章 少年立志出乡关/1
第一章 初次赴京:筹备勤工俭学/5
第一节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6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的渊源/11
第二节 操着南方话的“探路者”/15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一时楷模”陈独秀的交往简介/19
第三节 与杨开慧的浪漫爱情故事 /23
延伸阅读:“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诗歌寄情/28
第四节 与黎锦熙的师友之交 /35
延伸阅读:黎锦熙珍藏着毛泽东的六封来信 /41
第二章 再次到京:主持驱张运动 /45
第一节 组织平民通讯社 /46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简介 /49
第二节 组织请愿示威活动 /54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罗宗翰的交往简介 /58
第三节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63
延伸阅读:“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毛泽东与李大钊 /66
第三章 双清别墅:进京赶考 /70
第一节 从西柏坡到香山 /71
第二节 张治中与国共和平谈判 /81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交往简介 /86
第三节 摧枯拉朽、埋葬旧政权 /94
第四节 司徒雷登的遗憾 /98
第四章 故人北归:群贤毕至 /108
第一节 终于再次北上——宋庆龄 /110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宋庆龄交往简介 /116
第二节 “神交”已久的朋友——李济深 /125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李济深交往简介 /129
第三节 同为“教书匠”的川北圣人——张澜 /134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张澜交往简介 /139
第四节 发“牢骚”的诗人——柳亚子 /143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柳亚子交往简介 /150
第五章 故都春色:亲朋酬答 /155
第一节 儿女相伴的幸福 /156
延伸阅读:毛泽东的两位女儿 /159
第二节 记挂着杨开慧家人 /161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杨开慧一家 /168
第三节 尊敬“老上司”——程潜 /172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程潜交往简介 /180
第四节 厚待老友李达 /186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简介 /189
第五节 故旧来往一一答复 /197
延伸阅读一:毛泽东与周谷城的交往简介 /200
延伸阅读二:毛泽东与周世钊的交往简介 /204
延伸阅读三:毛泽东与谭戒甫的交往简介 /213
第六章 中南海:筹建新中国 /216
第一节 毛泽东的座上宾 /217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侧记 /226
第三节 毛泽东的政协会议日志 /231
延伸阅读一:被毛泽东区别对待的马鸿宾 /235
延伸阅读二:国名、国旗、国徽背后的小故事 /238
延伸阅读三: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名录及领导人名录 /243
结语:艰辛探索终留京 /247
参考文献 /252
后 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