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1945-197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802972
  • 作      者:
    姜兴山著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姜兴山,1969年5月出生,黑龙江佳木斯人。2011年获南开大学世界史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东南亚华文教育。在《世界历史》、《台湾研究集刊》、《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历史教学》、《东南亚纵横》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由过去只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少数几家壮大至目前遍布全国的近百所科研院校,研究领域从往昔以华侨史研究为主,拓展至华人政治、华人经济、华商管理、华文教育、华人文学、华文传媒、华人安全、华人宗教、侨乡研究等涉侨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入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也愈益关注华侨华人研究。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不断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并先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华侨华人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机制。而以社会力量与学者智慧相结合的华商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成立,闯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华侨华人研究新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相比之下,菲化后的华文教育则是以菲律宾人和菲籍华人为主的教育(华文学校还有许多未加入菲国籍的华侨学生),是以英语和当地语言为媒介的教育,而教育内容是本土化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还包括在政治上效忠于当地的教育。华文学校在体制上已经发生改变,成为以教授华文课程为特色的菲律宾私立学校。按照菲政府的规定,改制后的华文学校必须向菲律宾政府注册备案,并严格接受菲律宾政府和教育法令的监督、管辖,而中国政府和教育法令已经不能涉及菲律宾华文学校的管辖权。华文学校实施多种语言来教学,教育内容也更趋当地化,课程设置兼顾中西文化。也有华文学校是以当地主流语言教学,完全倾向于本土教育,仅是每周安排较少时间来教授华文课程。还有的华文学校是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华语语言文化,这是与华侨教育的不同之处。
  由此可见,教育菲化后首先改变了由华侨社会自己集资兴办、学历得到中国的承认、华侨子弟可以回国升学并且华侨教育是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办学模式。同时,原本华侨学校的学生是华侨学生的身份,因为华侨加入菲律宾国籍,华侨学生随之成为菲公民身份的华裔学生。因此说,不仅学校性质和体制发生了改变,在校学生的身份也在发生改变。
  其次是华侨学校教育目标的改变。教育菲化前,华文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海外华侨青年,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中国人。所以,他们要学习中国的语文、历史、地理,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把他们教育成为完全的中国人。另外,华侨教育就是要避免华侨子弟数典忘祖。有许多华侨与菲国女子结婚所生的子女,虽然具有华人血统,但由于所受的是十足的菲律宾教育,因此变成了地道的菲律宾人。而且自菲岛独立以来,因为担心华侨及其子女轻易取得菲国国籍,在法律上与菲人处于平等地位,继而垄断经济和获取政治权力,菲政府便规定国籍法采用血统主义,即以血统确定国籍,出台了歧视华人的规定:凡是菲国女子与华人正式结婚即丧失国籍,其所生子女,亦随其父的国籍而为华人;菲国女子若只是与华人同居,依然保留菲籍,而所生子女,也随其母亲之国籍而成为菲人。华侨与菲国女子结婚或同居者所生子女,在法律上可为华籍或菲籍,但他们总希望以后能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人。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子女接受中国教育。尽管在法律上有菲籍和华籍的不同,但是在思想与生活习惯上却都是华人,这也是菲律宾创立华侨学校的一个特殊却很重要的目的。
  ……
展开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应运而生
第三节 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的华文教育

第二章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战后菲律宾时局对华侨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复苏
第三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台湾因素
第四节 前行中的菲律宾华侨学校

第三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进步与繁荣
第一节 华侨社会对华文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政策
第三节 华侨的社会文化教育
第四节 华文教育体制之利弊
第五节 繁荣发展的菲律宾华文教育

第四章 “菲化运动”与侨校危机
第一节 菲律宾政府的“菲化运动”
第二节 教育菲化案与侨校危机
第三节 教育菲化案对侨校的影响
第四节 华社动荡与认同的转向
第五节 侨校华文教育的蜕变

第五章 菲华融合进程中的华文教育
第一节 华人族群的加速融合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调和与适应
第三节 华文教育的理性与客观性
第四节 多元文化架构下的华人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