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注身心健康
人到老年,身心脆弱,依赖性也增强,更需要他人的关心、照顾和帮助。受到亲疏远近的人伦关系的影响,再加上中国老年人看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不愿向子女以外的人寻求社会支持,老人在对社会支持来源的选择上偏好子女。在无法得到子女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自我承担而不愿意向其他的社会支持来源求助。农村空巢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相对于非“空巢”老人而言,他们由于缺乏与子女、亲友的沟通交流,容易产生焦虑、失落、抑郁等消极情绪。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要做到“身不在心在”,多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比如,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应努力做到定期联络和回家看望父母,尽可能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大量资料表明,子女对于满足父母的感情交流与精神需要的作用远大于非家庭成员,甚至是非家庭成员所不可替代的。子女对老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慰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子女在尽赡养义务的同时,还须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多与父母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多给父母一些理解和支持。有鉴于此,有必要呼吁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常回家看看”,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4.个人积极适应
面对空巢期的到来,农村空巢老人要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融人和适应,更新陈旧的养老观念,由经济依附意识向经济独立意识转变,由社会索取意识向社会奉献意识转变,由封闭的家庭生活方式向开放的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养老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首先要善于安排好时间,积极参与融人生活。参与是“积极老龄化”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那些仍具有社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社会发展,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劳动潜力、工作愿望、生活需求和志趣爱好,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农村空巢老人可以凭借其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技术专长,在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中老有所为,发挥作用。其次是学会调节,增强心理自立。克服空巢期孤独落寞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寻找精神寄托,不断充实生活内容。农村空巢老人应主动增强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扩大交际范围,增进与邻里的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