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唯识要义探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3843
  • 作      者:
    胡晓光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晓光,男,1963年生,东北长春市人。多年专心研究大乘法相与唯识学。崇尚支那内学院的严谨的理性的佛学研究作风,以玄奘法师所传译的经论为最佳的正宗文本,以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为最极了义正法,以弘扬正纯唯识佛法为己任。现任杭州佛学院研究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唯识要义探究》是一本以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思想为专题的学术论著。它比较系统全面深刻地分析研究了唯识学中的基本问题,并且以纯哲学维度进行了逻辑论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唯识要义探究》是一本较有价值的佛教学术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通过如上所述可以得知,唯识学与世间哲学是有着最根本性的区别的。我们将唯识学与世间哲学在本质性问题上做一比较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依据佛教唯识学理论来讲,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性区别主要在于,唯识学是以“智性”为真实性的。而世间哲学则是以“识性”为其本元性的。虽然在表达式上,世间哲学形态种种,或执心为体,或执物为元,或执心物不二,或执玄理根,或执时空为本,或执事素为基,如此等等。其实皆由识性的二元结构所衍生而已。由于“识性”的基本结构决定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就成了经验的最直接性的事件。依之而有了主体反映论、主体先验论,还有所谓建构论等等,都是以承认“识性”为存在的。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就是从在性向知识性的转向,从客体向主体转向,由于生命的组成物是概念符号语言,所以哲学再转向于语言论上,结果现代的哲学主流是关于语言的哲学了。依“识性”而显现的存在之一切,皆是虚妄性存在,当体无自性。而唯识学所讲的“智性”则是对“识性”的彻底地超越,它所直显的是真实法界。所以世间哲学与唯识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此。
    ……
展开
目录
自序
唯识学基本观念概述
唯识要义
唯识本义浅论
唯识学新议
唯识学的真实观
唯识学重要范畴分析
阿赖耶识刍议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
试论“增上缘”与“自性”问题
从“二分”的规定性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性理论
略论唯识学的“四分”结构与“三自性”原理
从能所关系看唯识义的本质规定性——兼论唯识学理论体系之建构
唯识学缘起论之实质
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唯识学相关问题论解
唯识二题刍议
略论法相与唯识的分宗意义
略论性寂与性觉理论内在的区别
略论“唯识”与“唯心”义
中国佛学“体用”义略疏
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性、如来藏与心性义的相关问题
真常唯心论思想初探
佛学研究断想
从唯识学角度看世间“知识”与“逻辑”的本质规定性——瑜伽行派的超越实践基础之考量
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
因明概观
唯识学历史人物述评
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简论欧阳渐法相唯识观
印顺与吕澂的唯识观之比较——辨空宗与有宗异同问题
巨赞法师佛学思想简述
浅谈正果法师的佛学思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