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外优秀心理学家首度合作编写。《心理学与我们》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的畅销教材Understanding Psychology(11e)为基础,由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编写。(在美国,原著被威斯康星大学、埃隆大学在内的41所高校采用。)
2. 在编写过程中,黄希庭教授着重在语言风格、教材容量、内容呈现形式以及实例等方面做了调整,使其贴近我国心理学教学体系,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3. 身边事例,俯拾即是,书中大量图表助你轻松解读心理学。普及读本,适合每一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4. “你想了解自己吗”专栏,做个测试,轻松了解自己的状态。
5. “心理学与人生”专栏,告诉你诸如“让我们睡得更香”“节食与成功减肥”的小方法。
6. “探索与发现”专栏,告诉你一些学术前沿知识。黄希庭教授还请了众多心理学大咖来分享他们在某个心理学研究专题上的探索之旅,你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心理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
《心理学与我们》适合用作各大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教材,经过黄希庭教授的改编,该书在结构和文章组织上更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各章节最后的“思考与应用” “推荐参考读物”专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复习。同时,由于《心理学与我们》内容的近时性和可读性,它也同样适合那些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对生活现象怀有好奇的普通读者。
《心理学与我们》是中外优秀心理学家首度合作编写的一部心理学导论性著作。第2版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的畅销心理学教材Understanding psychology(11e)为基础,由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结合中国的研究成果、精彩案例对其加以改编和优化,使之更符合中国心理学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保留了原书中大量新的科研成果以及丰富的素材和图片。两位作者细致的工作使其成为一本内容、结构俱佳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心理学与我们》共15章,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原理陈述部分极具可读性,各章节均以日常事例开始,以简单直率的问题切入主题,更有大量生活实例与现实资料的充分辅助,使读者在解决日常问题的同时,了解心理学原理,并引发深入的思考。《心理学与我们》(第1版)出版于2008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第1版相比,第2版在新增原书大量*新科研成果的同时,特别增加了中国心理学家的*新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相关领域更为全面的前沿知识。第2版还结合时代背景更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与人生”“你想了解自己吗”“探索与发现”等专栏,其中“探索与发现”专栏介绍了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对某个心理学研究专题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心迹的故事,有助于读者了解心理学家怎样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解决心理学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与我们》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心理学课程、普通心理学公选课的教材,也适用于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心理学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追求健康幸福,都想学习心理学。近年来,心理咨询师的考试“高烧”不退,报考人数是一年多过一年。据相关部门统计,报考心理咨询师的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学习心理咨询课程的人已不仅仅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更有来自各行各业,如司法人员、教师、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等。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期盼着心理学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心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感觉、知觉和学习、记忆的知识会告诉我们知识技能获得的规律,以及如何提高我们获取知识的技能;意识与意识状态的知识会告诉我们梦的性质,药物滥用的危害性;认知与语言的知识会告诉我们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创造力;动机与情绪的知识会告诉我们动机和情绪的性质,怎样运用动机与情绪的规律来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心理及性别、性和爱情的知识会告诉我们如何改善人际关系,获得忠贞的爱情;而压力和压力应对的知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幸福……心理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会采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心?本章将对以上问题一一论述,希望以此来开启你们学习心理学的智慧之门。
心理学的性质
现代人大多都知道心理学这个名词,但什么是心理学?它有哪些分支学科?心理学家的职业魅力何在?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
何谓心理学
心理学不是常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以及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人们很难清晰、有逻辑地将它们表达出来,但却常常体现在谚语、箴言中。不过,这种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常识”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对于要采取行动,有人说“三思而后行”,又有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人际情感,有人说“小别胜新婚”,又有人说“眼不见心不烦”;对于工作效率,既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又有“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人际吸引,既说“异性相吸”,又讲“物以类聚”。如果这些谚语不讲条件地使用,那都是不可证伪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某些世俗信念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被验证,但它们往往被心理学研究证实是错的。例如,对高中生课余打工一事,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是件好事,理由是:(1)打工挣到的钱可以贴补家庭开销以及作为他们未来的教育费用;(2)可以发展他们的工作情操,使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3)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美国经济的正确看法;(4)由于体会到挣钱的不易,因而会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世俗看法都是错误的。高中阶段的打工经历对学生不具有普遍的教育和经验提升的意义,反倒让学生对工作、对美国经济变得更反感和不尊重(Bachman & Schulenberg, 1993; Steinberg, Fegley, & Dornbusch, 1993; Steinberg, Brown, & Dornbusch, 1996)。又如,常识认为学业成绩优秀、喜欢读书的孩子,其体能和社交能力较差。但大量事实表明,这类孩子不仅体能优秀而且社交能力强,更容易为朋友们所接纳(Gage & Berliner, 1984)。虽然常识可能有助于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常识不是心理学,心理学也不是常识。
心理学的科学性
镜头一:一对双胞胎兄弟刚出生不久就被不同的人家领养。最近,他们参加了一项关于双生子行为和人格特质相似性的研究。除了他俩之外,参与此项研究的还有另外几十对双胞胎。研究者希望通过对共同生活和刚出生就分开的双生子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来考察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镜头二:学校学生处正面向全校公开招聘校社团主席,尽管名额只有一个,但前来应聘的学生却络绎不绝。大家都知道当上社团主席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前途。看着一个个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招聘老师不禁犯了难,这么多人,怎么选呢?社团主席的职务可不是凭一腔热情就能干好的,不仅要有活泼开朗的性格,还要有踏实苦干的精神,以及敢作敢当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招聘老师不禁陷入了沉思……
镜头三:咨询室里,咨询师正耐心地听小敏诉说一件童年的往事。多年来它一直被埋藏心底,小敏从未给任何人讲过,这还是第一次。她很痛苦、想改变却又不知从何做起。咨询师安慰她、鼓励她,同时也让她明白,其实有类似痛苦的何止她一个人,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在咨询师耐心的开导下,小敏心头的浓雾终于开始慢慢散开。
这三组镜头描述的都是心理学家要研究的内容。心理学是一门严谨而开放的学科。说它严谨,是因为它要求用数据进行论证;说它开放,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步履蹒跚的婴儿,到耄耋老人,社会中的任何人,即使是心理学家自身,都可以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从内部生理变化到外界环境影响,从简单的个体行为到复杂的群体活动……都可能成为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总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家研究的问题。不仅如此,除了人类之外,心理学家还研究其他动物,从森林里的黑猩猩到实验室的小白鼠,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从严谨精确的实验室研究,到轻松有趣的自然观察;从简单易行的问卷调查,到复杂深蕴的个案分析,具体方法因时因事而异。
总之,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其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帮助控制行为。
描述就是对心理和行为事件加以客观的陈述,即客观地加以描述,只求事实的真实性,而不涉及心理与行为发生的原因。例如,如果要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一位大学生害羞的特点,我们可以向被试提出下列问题:你在什么情境下容易感到害羞?你在害羞时有哪些心理和行为反应?你的害羞感是经常性的还是情境性的?根据对被试回答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这位大学生的害羞特点进行定性的描述。如果要从定量的角度加以描述,则可以让这位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青少年害羞量表》上的每一个项目,经统计处理就可以对其害羞特点作定量的描述。无论定性描述或是定量描述都必须客观真实。
解释就是将心理和行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清楚,即以陈述的事实为根据,进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例如,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据研究,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种情况是天性问题。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 1994)。这些孩子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就会更加害羞。第二种情况是有些人在儿童期被嘲讽,因一时失误而被大家取笑;或小时候在家里是“掌上明珠”,父母宠爱有加,很少有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第三种情况是文化上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害羞是受鼓励的,因而女性害羞者较多。另外,当今年轻人过度使用网络,减少了与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孤独感和隔离感,因而更加害羞。很明显,形成害羞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原因共同所致,甚至几个因素互为因果。
预测就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去推估心理和行为事件将来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根据害羞产生原因的解释,我们可以推测,相当多的(超过50%)大学生正在经历着害羞这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其中少数人属于“气质性害羞”,是天生的;大多数大学生的害羞是“情境性的”,他们可以从害羞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因果关系明确的心理和行为事件,根据以往多次心理和行为事件发生后所得的因果关系资料,去预测未来同类心理和行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当可靠的。
控制就是设法控制引发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因素,使之不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例如,如果想控制害羞,使之不发生或少发生,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研究害羞的专家菲利浦·津巴多的8条建议去做。这8条建议是:(1)要相信你的害羞并不比其他人更严重,其他人可能会比你更害羞;(2)要相信即使从小就很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就像改掉不良习惯一样,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3)微笑对待你所接触到的人,并与他们目光接触;(4)与别人交谈时要用最清晰的语音,特别是当说到自己的名字或询问信息时;(5)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个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6)绝不要小瞧你自己,要想取得成功,就应采取行动;(7)把你的注意力投向别人,看看其他人是否害羞,转移你对自己的注意;(8)去常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可以练习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状态。研究表明,不少大学生按照上述8条建议去做,害羞状况大大减轻了,甚至完全消失了(Zimbardo, 1991)。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神经科学与行为 33
第3章 感觉与知觉 59
第4章 意识与意识状态 97
第5章 学习 121
第6章 记忆 143
第7章 认知与语言 175
第8章 智力 203
第9章 动机与情绪 227
第10章 性别、性和爱情 255
第11章 人的毕生发展 283
第12章 人格 315
第13章 压力、应对与幸福感 343
第14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 363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 403
专业术语表 425
参考文献 438
本书的目标是为我国社会大众提供结构清晰、易于理解、能反映当代心理学基础知识,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之著作。在第2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发现欲望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本书在传递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启发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自我观,形成追求梦想的优秀品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黄希庭
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