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耻的道德意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4959
  • 作      者:
    刘致丞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2
收藏
编辑推荐

《耻的道德意蕴》一书是一部讨论耻的学术类著作。本书从伦理学、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角度对耻的道德意蕴进行了剖析,论述了耻的内涵、发生机制、对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耻德培养所需要的外在环境与内在修为,也涉及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下对耻的不同理解的比较,尤其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儒家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的熟悉。

展开
作者简介

刘致丞,1982年生,浙江临安人。复旦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理论。已发表有关道德理论的论文十余篇,如《论传统吏治思想对党的干部队伍纯洁性建设的启示》、《德行中非理性因素浅析》等。参与编写《职业道德》一书第八章“办事公道”。

展开
内容介绍

《耻的道德意蕴》一书是一部讨论耻的学术类著作。本书从耻的概念出发,厘清了耻与善恶、良心、义务等伦理学基本范畴的关系,通过论证耻的心理机制、德性进阶、道德功用和耻德的培养,揭示了耻的道德意蕴。全书共六章(含导论),**至第二章讨论耻的概念,第三至第五章分析耻的心理机制、功用和养成。作者不仅对与耻相关的道德概念(如善恶、义利、良心、尊严等)作出十分重要的辨析,还对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不仅承继了我国以耻为德目的文化传统并对其道德功用作创造性解读,还对中西文化与羞耻相关的观念习俗加以对照剖析;不仅注重对耻的道德意蕴的理论论证,还强调了耻的养成的外在环境与内在修为,从而给人们道德修养及实践以辩证性的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耻的道德意蕴》:
  荣耻观具有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荣耻观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特别是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对荣耻标准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当耻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价值评判标准时,它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处在巨变中的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再生问题,以无法回避的方式摆在我们面前。相较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念的短腿问题让人们警醒与反思。社会精神生活的病症源于社会生活方式自身。耻感的缺失,是非的不分,善恶的颠倒,从根本上源于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伦理秩序的混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任何严肃、深刻思考都必须直面并深入产生这种精神生活内容的社会生活方式。离开了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无法认识与说明社会精神生活及其内容的。在这个意义上,从道德意味上对耻进行探讨,首先是对社会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精神的彻底追问,是对善恶存在的根本追问。对耻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道德层面,必须扎根社会伦理关系及其秩序层面;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心理的精神层面,必须深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
  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性规范。伦理道德层面的耻既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更是道德内容、道德评价。它不仅反映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对耻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帮助社会成员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荣耻观。《耻的道德意蕴》试图以耻的道德意蕴为切入点,从对耻的概念分析为起点,进而研究作为德目的耻的内容和特点、耻与伦理学中相关概念的关系、耻在德性中的进阶、耻德的心理机制,最后落脚于耻德的培养。
  (二)中华传统文化之梳理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经过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的积淀与传承,作为其精髓的道德资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后世所称道,知耻明礼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道德重要内容之一的耻,涉及善恶、是非、义利、公私、美丑、苦乐、生死等各种道德伦理概念,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考与遵守的价值规范与准绳。这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资源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进步的基础,其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及精神感召力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柱。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大部分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述道德之耻的。在中国古代,作为德目的耻主要指知耻心、羞耻感。对此朱熹有过明确的解释:“耻便是羞恶之心。”(《朱子语类·卷十三》)羞耻心是人们在一定的是非、善恶、荣耻标准基础之上,发自内心的一种追求荣誉、避免耻辱的心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维护个体尊严的积极道德情感。知耻乃是人的基本德行、基本人格。知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德目之一。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指出,人应当“行已有耻”。孟子将以知耻为重要内容的羞恶之心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四心”之一。管子更是将知耻提高到了国家治乱的高度,把耻与礼、义、廉并列,称为国之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宋明以来,为了整顿社会道德风尚,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如朱熹、陆九渊、顾炎武、龚自珍、章太炎等都强调知耻对于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中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龚自珍认为,要使国家振兴,当“以教之耻为先”。(《明良论·卷二》)在辛亥革命时,章太炎在《革命的道德》中大力提倡的革命道德的第一项,便是知耻。以上只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耻思想的极小一部分。可见,对耻思想的梳理有利于整体地、历史地掌握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以及更透彻地了解耻德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所在。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耻的内涵
第一节 耻及与其相关字、词的含义
一、耻的含义
二、羞耻心、羞耻感
三、荣的含义
第二节 中西文化中的耻
一、中国文化中的耻
二、西方文化中的耻

第二章 耻与相关概念之辨
第一节 耻与义利
一、义利之辨
二、义利之辨与荣耻两分
第二节 耻与善恶
一、善恶有别
二、善恶有别与荣耻选择
第三节 耻与义务
一、道德义务
二、义务选择与荣耻规定
第四节 耻与良心
一、道德良心
二、道德良心与求荣避耻
第五节 耻与尊严
一、耻感与自尊
二、耻感、尊严、共同体

第三章 作为德目的耻及其心理机制
第一节 作为德目的耻之要素
一、耻:道德内容
二、耻:道德情感
三、耻:道德评价
第二节 作为德目的耻之特点
一、社会性
二、他律性
三、自律性
第三节 耻德的情感因素
一、德性的情感要素
二、耻德的情感机制
三、耻感的提升序列
第四节 耻德的发生机制
一、发生机制
二、发展阶段
三、制约因素

第四章 耻的德性进阶及道德功用
第一节 耻乃立人之本
一、耻乃人禽之别
二、耻为立身之本
第二节 必有耻则可教
一、耻与道德之发端
二、耻与道德之养成
第三节 耻而知之则圣贤其可几
一、耻与自我意识
二、耻与自我超越
第四节 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一、耻与社会风俗
二、耻与价值引领
第五节 耻的道德功用
一、成人
二、规范
三、向善

第五章 耻的养成
第一节 公共领域
一、伦理环境
二、制度关怀
第二节 个人修为
一、重学慎思、学思结合
二、内省不疚、重积慎微
三、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