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3961
  • 作      者:
    赵静蓉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在《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主编有《记忆》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人类历史上,“我”这一独立个体和主体的诞生,是具创造性也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却是一项永远不会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记忆是理论创造的心理源头,是社会文化的现实建制,是有创造价值的生产系统。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全面探讨了记忆的本质和价值,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记忆研究系统,首次界定了“全球化记忆”的概念与类型,尝试以“启蒙记忆”和“创伤记忆”开启20世纪人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书中也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进行了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和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当下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中,遗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恰恰是人们害怕失去记忆、意图拯救记忆缺失的努力在各个社会层面的反映,也可以说是记忆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越来越多的纪念日、方兴未艾的图像志、日益火暴的博物馆热,等等。因为,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记忆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符号贮存系统”,而人类本身的记忆机制和记忆能力却渐趋退化,正如丹尼尔·夏克特所说:“随着记忆外部保存设备的不断进步,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知识和时间的代际传递,对老年人的自传性回忆的依赖性越来越小。这可能是导致所谓‘记忆危机’的原因之一。记忆危机产生于19世纪,并因近年来电子传媒的巨大进展而加剧,它指的是那种与过去的及传统的记忆形式的分离感。现在,最重要的社会记忆都是由传媒的电子档案加以贮存的,而不是由个别的记忆者和叙事者的头脑加以贮存的。随着电子编码信息的大量涌现,老年人的叙事职能已大为削弱。”遗忘是因为太容易记住,丹尼尔·夏克特意义上的“记忆危机”实际上是在探讨现代生活中记忆之主客分离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把记忆的工作交由外在于人的设备去完成,对帮助记忆的物质、事件和场所越是信任,我们自身的记忆力就越是脆弱;而越依赖那些外在的事物来完成记忆,我们的情感和经验就越容易被其利用、扭曲和控制,从而引发更深层面的“记忆危机”。这首先不是“记不住”而是“不去记”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必然又会导致借助记忆和遗忘来争夺社会力量、谋取统治权力的问题。
  这一点,在战争纪念碑的修建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和记忆,往往与其复杂的战争经验缠绕在一起。这个国家对战争经历的叙述、对战争记忆的建构和反思、对战争角色的想象和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它的国家意志。战争纪念碑,就是这一独特历史和记忆的载体。后来的人建造、观赏、维护和体认纪念碑,不仅可以重构过去或再现历史,甚至可能重组对历史的记忆,进而塑造新的传统,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在美国的历史叙述中,“战争”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和多元价值的概念,从1775年4月莱克星顿打响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开始,至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59—1975年的越南战争,美国已在“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名义下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尽管种种经济利益、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冲突令这些战争的实质和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成了美国人的文化遗产,并以纪念碑的形式警醒着后来的人。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二、关键词梳理:后现代理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三、流动的社会、记忆和身份
第一章:记忆、记忆文本及其与真实性的关联
一、记忆与符号叙事
二、历史的记忆化书写
三、记忆的边界与危机
第二章:记忆的伦理学与情感政治
一、创伤记忆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
三、政治道德对记忆的规约及其现实路径
第三章:全球化的记忆生产
一、全球化的话语
二、记忆研究的复兴
三、启蒙与创伤:全球化记忆的两种类型
第四章:作为一种现代症候的认同焦虑
一、归属感的缺失:公域与私域间的区隔
二、“我是谁?”:微观的个体与永恒悬置的身份
三、含糊暧昧的“他者”
第五章: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救赎抑或陷阱?
一、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
二、迷失于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虑与文化安全
结语:成为“我”:一项永不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