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善的力量:学诚大和尚谈慈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44206
  • 作      者:
    学诚法师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无欲无求、以德报怨的心胸,拥有永不枯竭的慈悲和智慧,从物质利他到心灵成长,再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境界,实践慈善的整个过程即是获得生命解脱的重要过程,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重要过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硕士毕业。2007年荣获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法音》杂志主编、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与慈善公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佛教团体的慈善公益实践和理念不断地彰显,为社会提供源源不竭的正能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生活品质的标准。本书汇集了学诚法师近年来在佛教与慈善公益相关活动中的各种思想、理念、实践,包括讲话、专访等等文字。让大家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古老的佛教为现代人的生活,所提供的力量和信心。

展开
精彩书摘

大愿的温暖
我们怎样修学慈悲智慧、践行佛教慈善、成就自利利他呢?
首先应该了解、理解,进而,发心、发愿,也就是要了解自他困苦、国家危难、世界危机等,理解共业关系、因果道理、慈善利益等,进而发愿,以愿导行。世俗常讲立志,没有大志,不成大事,没有大愿,不成大行,也就是格局决定结局。
如宋朝元照律师《佛说阿弥陀经义疏文持记》说:“菩萨修行以愿为本,若无愿力,万行徒施,所以经中劝令发愿。”(卷中)
元朝清远法师《圆觉疏钞随文要解》说:“若无愿力要期,则不能悲智相导而成无住行。由大悲故不住涅槃,由大智故不住生死,离此二边,得成中道,皆大愿力故。”(卷第三)要发大愿,坚决做,不后悔,不退缩,才可能成就广大的社会福祉和殊胜的自他利益。
如唐朝宗密禅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说:“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弥伦诸行,速至佛果。若无愿力,则多退转。”(卷下)
所以应该多了解社会现实、生命真相、佛法道理,策发大愿,真实发愿利益国家人民、世界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给予他们现前、长远乃至究竟的安乐。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心愿,也是历代祖师菩萨的大愿,当然也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应发的大愿。很多人会怀疑这样的大愿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而这恰恰就是佛法不同世间法之处:结果能否呈现,全凭因地是否种下了相应的因。因圆满,果就圆满,这就是因果必然的法则。就现实来讲,人的财富或有多寡,地位或有高低,能力或有强弱,然而这种普念一切有情苦乐的胸怀却可以一样宽广,利益众生的心志可以一样坚决,行动可以一样笃实,因而最终的成就可以一样圆满。
《大智度论》说:“何故说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有二种愿,一者可得愿,二者不可得愿。不可得愿者,有人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及求时方边际,如小儿求水中月、镜中像,如是等愿皆不可得。可得愿者,钻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乃至得诸佛法王,如是等皆名可得愿。”(卷第三十)
释迦牟尼佛在出家修行证道以前,曾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不忍心看到众生所遭受的种种老、病、死等苦,而发愿寻找解脱一切痛苦的方法,于是出家修道,最终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最后的结果是,众生的苦还没有解决,他自己的苦就已经彻底解决了,这样也就具备和拥有了帮助众生解脱一切痛苦的能力与方法。
之后的四十几年间,释迦牟尼佛及其众多弟子,四处游历,随缘教化,救度众生无以计数。不仅如此,所讲无量经典流传后世,泽被众生,给无数迷茫有情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究竟意义。
因为佛因地所发誓愿无限,因此证果时所获功德也就无限,对众生影响的时间无限、空间无限,程度也无限。因此,我们任何一个看似平凡的人,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与有限的时空因缘条件下,实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和无限宽广的佛法事业,就需要有无限的大愿。这最美的愿,就是最初佛所发的菩提心愿。这是觉悟的愿,却又充满着阳光一样的温暖;这是永恒的愿,却又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这是最初的愿,却又像鹄的一样预示着终点。这愿充满了慈悲,又充满了智慧,足以让冰冷的心灵变得温暖,黑暗的场所获得光明。
发这样的愿并非释迦牟尼佛的特权,也非历代祖师菩萨所专有,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发这样的愿,任何一个平凡的人也都能够发这样的愿,不单单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不单单是为了以后,也是为了眼前。
明朝《无异禅师广录》说:“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坯,未经火煅,终不堪用。是故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若无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诸宰官亦当发;岂但宰官有权位能发,即一切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度度人,将所修功德悉皆回向大地众生同成佛道。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发。又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愿力乃佛法先导。……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于大地众生同成佛道。纵于其中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引耶?在家欲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大心乎?!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异。
《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故。
《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须臾有间然也。”(卷第二十二)
愿心策发以后,不论大小强弱,当随力付诸行动,在行动中滋养愿心,愿、行相扶,辗转增上。

展开
目录

佛教与公益慈善

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

佛教公益事业的基础及发展

宗教慈善未来发展之路

我们在同一辆车上

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

佛教关注众生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幸福

把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带到人间

佛教“十善”

善行和福报

佛教的财富观能让富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愿善心善行薪火相传

宗教界是公益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慈善的根本是慈悲心

怎样当好志愿者

宗教如何面对受难者

自然灾害后的心灵救助

佛教的环保思想

爱护地球、守护家园

治霾从清洁内心做起

中国佛教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佛教放生的问题与建议

淋沁智语释“慈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