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60095
  • 作      者:
    葛鲁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葛鲁嘉,1956年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建树,形成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部、省级科研奖多项。主要学术研究涉及:本土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形态研究、理论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新探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分支研究。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中,激发了原始的学术创新,引领了全新的研究走向,确立了重要的学术地位。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探讨和论述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凤凰涅槃历程。
  中国本土文化中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中国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是从国外特别是西方引入的。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主要体现为模仿、复制和跟随,批判、转折和重建。中国缺少心理学,缺少本土的心理学,缺少本土独创的心理学。中国需要心理学,需要本土的心理学,需要本土独创的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历史性转折包括从政治化到学术化、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依附性到独立性、从模仿性到原创性、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学理化到生活化。中国心理学从全盘引进和照搬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到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寻找和挖掘心理学资源,再到启动和引发中国心理学的原始性创新,这使中国本土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和自主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强势心理学开始有了对等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必然会使中国心理学开启自己全新的发展和全新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哲学是无所不包的学问。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哲学就是一种心灵哲学,就是回到心灵的自身,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中国的哲学传统赋予了心灵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心灵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在的绝对主体。其实,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性论,就是关于人的心灵的重要学说。
  儒家的心性论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仁道就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心。通常认为,儒学就是心性之学。有的研究者就认为,心性论是儒学整个系统的理论基石和根本立足点,儒学本身也就可以被称为心性之学。儒家的心性论强调人的道德心和仁义心是人的本心。对本心的体认和践行,就是对道德或仁义的体认和践行。人追求的就是尽心、知性、知天。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下学而上达”。儒家所说的性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即“成之者性”,所以孔孟论性是从生成和“成性”的过程上着眼的。这就给出体认仁道和践行仁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体化历程。
  道家的心性论也是道家的核心内容,是把道看作就是人的本性、人的道心、人的本心。这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一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人的自然本心、人的潜在本心。道家的心性论把“无为”作为根本的方式。“无为”就是道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心灵的根本活动方式。“无为”强调的是道的虚无状态,强调的是“致虚守静”的精神境界。“无为”从否定的方面意味着无知、无欲、无情、无乐。“无为”从肯定的方面则意味着致虚、守静、澄心、凝神。道家也强调“逍遥”的心性自由境界。老子强调的是人的心性的本然和自然,庄子强调的是人的心性的本真和自由。
  佛教的心性论也是佛家的核心内容,强调佛性就在人的心中,是人的本性或本心。中国的禅宗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派别。禅宗的参禅过程就是对自心佛性的觉悟过程。这强调的是自心的体悟、自心的觉悟的过程。禅宗也区分了人的真心和人的妄心,区分了人的净心和人的染心。真心和净心会使人透视到人生或生活的真相。妄心和染心则会使人迷失了真心和污染了净心。禅宗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两个基本的命题:一是明心见性;二是见性成佛。禅宗的修行强调的是无念、无相、无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就应该立足本土的资源,提取本土的资源,运用本土的资源。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中来建构特定的心理学,来创造本土的心理学。这也是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努力的方向。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来建构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也是当前中国心理学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回到中国本土文化,挖掘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这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心理学研究者的自觉行动。尽管不同的研究者着眼的焦点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但是心性学说或心性论却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中的根本或核心部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本土心理学的选择
本章导言中国心理学的历史性机遇
第一节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历程
第二节 中国心理学的根本性缺失
第三节 中国心理学的突破性转换

第二章 本土心理学的传统
本章导言本土的文化根基
第一节 不同的学术理解
第二节 本土的心性学说
第三节 传统的内省方式
第四节 体验和体证方法

第三章 本土心理学的界定
本章导言本土心理学的扩展
第一节 本土与实证的分野
第二节 本土与实证的关联
第三节 实证与心性的比较
第四节 科学化对应本土化
第五节 学术的演进与目标

第四章 本土心理学的基础
本章导言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论预设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基点
第二节 心理学科学观从小转向大
第三节 心理学科学观从封闭转向开放
第四节 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
第五节 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
第六节 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

第五章 本土心理学的框架
本章导言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新思路
第一节 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
第三节 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新关系
第四节 文化心理学的多元含义与取向
第五节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本土心理学的创新
本章导言新本土心理学
第一节 新心性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资源论析
第三节 心理文化论要
第四节 心理生活论纲
第五节 心理环境论说
第六节 心理成长论本
第七节 心理科学论总

第七章 本土心理学的扩展
本章导言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论推进
第一节 中西心理学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形态的历时维度
第三节 心理生活的核心性内涵
第四节 心理生活的根本性依据
第五节 心理与环境的基本关联
第六节 心理环境的心性学性质
第七节 超越发展的心理成长性
第八节 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