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圆顿止观行法述略:以智者大师在当阳玉泉寺所述《摩诃止观》为中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85687
  • 作      者:
    心悟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心悟,俗名肖福明,曾在福建省佛学院学习,后考入杭州佛学院研究班,跟随著名学者、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先生学习天台宗,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著作有《天台四教仪浅释》,主要学术论文有《浅谈摩诃止观的衣食内涵》、《圆顿止观述略》、《略论生活禅》、《略论皎然的茶道内涵》、《智者大师与弥勒信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圆顿止观行法述略》关注圆顿止观的实践,偏重于《摩诃止观》的文本研究,深入浅出的说明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为想要了解以及修行的人,起到通识性的普及作用。消除圆顿止观的神秘性,突出圆顿止观的可行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自古就有“禅贫密富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的说法,天台宗自古就以“教观双修”名扬于中国佛教,教观双修的理念,也体现了佛教修学的根本特色。
  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让所有的众生皆圆成佛道,智者大师秉承佛陀这一根本的教化原则,一生弘法利人,传佛法灯,导后人证入佛之知见。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有三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三大部皆以教观双修的逻辑思维,说明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让人了知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终极。
  在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是正说教相门旁及观心门,《摩诃止观》是正说观心门而旁及教相门。《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晚年的著作,可以说是其一生思想的精华。《摩诃止观》中,以五略和十广为体系,详细的阐述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本书以《摩诃止观》为中心,借助相关注疏,采用述而不作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说明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为想要了解以及修行的人,起到通识性的普及作用。本书的研究对现代而言,其主要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一、消除圆顿止观的神秘性。圆顿止观是佛陀圆妙义理与净妙佛土两相成就修行境界的开显,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康庄大道。智者大师依据佛教经论诠释的修行方法,按照行人身仪的不同,创建了以四种三昧为方式的圆顿止观实践体系。此体系不仅囊括了佛教所有的行门,还代表了整体的佛教修行全貌,是佛陀一生教化的本怀完美展示。圆顿止观并非神秘、遥远而不可及,本书借助历代法师的解释,以述而不作为方式,将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进行提取,并借鉴学术体例,顺应当代人的思维,将其重新整合,以次第相生的方式重新说明,让行者了知其全貌,消除其神秘性。
  二、突出圆顿止观的可行性。圆顿止观作为一种修行方法,是智者大师站在凡夫的本位上制定的观行方法,其以四种三昧为外在的修行方式,内在建立了以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十乘观法为正观行法的修行体系,其又以五悔为入道方便助修正观,简单扼要地揭示出修行的下手处,让初学者有足够的信心来修学,故圆顿止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人按照其方法起修,在今生有限的时间内或可超凡入圣。但由于宗派的衰落,圆顿止观行法往往被置于高阁,难以进入大众视野。又由于文字艰深难懂,使人望文生畏,故仅仅作为文本供少数人研习。如此种种,皆违背智者大师制定行法的初衷,为了说明圆顿止观的可行性,使大众能够明白其观修原理,故本书的写作十分必要。
  三、辅助净土,纠正偏失。北宋以后,天台的发展呈现出台净合流的趋势,直至现代,“教在天台,修归净土”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修学圆顿止观不仅可以准确定位净土,还可以增加修行的增上缘。修学净土,必须以全体佛法为依托,了知平面与点的关系,如此方可避免偏失。圆顿止观作为一种通途,依靠自力,胜异方便的行法,揭示了众生断惑证智的过程,次第与圆顿的完美配合演绎了佛法的精湛与高深。修学圆顿止观,遵循三学等修的原则,以龙树菩萨的般若思想为观法,再以如此见地念诵佛陀名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定可增上往生品位,故修学圆顿止观可辅助净土修行,纠正偏失,于当生所作已办。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结果
一、法师注释
二、中国学者
三、外国学者
四、期刊论文以及硕博论文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圆顿止观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宗派佛教成立的外在条件
一、王权的外护
二、思潮的铺垫
第二节 宗派佛教成立的内在因素
一、规范僧团,建立稳健的制度
二、整合思潮,重新构建
三、创新禅学,完善系统
第三节 圆顿止观的构建过程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圆顿止观的传承
第一节 早期的法统观念
第二节 有师止观与无师止观相承
第三节 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
第四节 法门改转始论相承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圆顿止观释名
第一节 修证内涵的全面诠释——解决止观自身的局限
第二节 二种正面释名——消除概念矛盾
第三节 会异与融通——止观内涵的延伸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圆顿止观的体相
第一节 约止观显体相
第二节 约眼智显止观体相
第三节 约境界显止观体相
第四节 以得失显止观体相
第五节 总结

第六章 圆顿止观的摄法与偏圆
第一节 圆顿止观的摄法
一、止观摄六法
二、六法相互含摄
第二节 圆顿止观的偏圆
一、大小与半满
二、偏圆与顿渐
三、以权实判释
第三节 总结

第七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发心
第一节 约十种非心拣择发菩提心
第二节 约四种四谛发菩提心
第三节 约四弘发菩提心
第四节 约六即发菩提心
第五节 总结

第八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四种行法
第一节 四种三昧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四种三昧的具体内容
一、常坐三昧
二、常行三昧
三、半行半坐三昧
四、非行非坐三昧
第三节 修持四种三昧的注意事项
一、作法修与随自意修
二、同缘实相,皆共一心三观
三、根机利钝与悟道有无障碍,取决于止观与戒行
第四节 总结

第九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远方便
第一节 二十五法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二十五法的具体内容
一、具五缘
二、呵五欲
三、弃五盖
四、调五事
五、行五法
第三节 结语

第十章 修学圆顿止观的近方便——十境
第一节 十境的立名
第二节 十境的内容
一、阴界入境
二、烦恼境
三、病患境
四、业相境
五、魔事境
六、禅定境
七、诸见境
八、增上慢境
九、二乘境
十、菩萨境
第三节 十境的次第
第四节 十境的互发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一章 修学止观的正修行法——十乘观法
第一节 十乘观法的设立
第二节 十乘观法的内容
一、观不思议境
二、真正发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止观
四、破法遍
五、识通塞
六、道品调适
七、对治助开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离法爱
第三节 结语

第十二章 圆顿止观的当代实践
第一节 当代的佛教现状
第二节 圆顿止观的特质
第三节 圆顿止观的当代实践
第四节 总结
主要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