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心性论》:
佛陀早期所教导的法主要是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作为声闻见道的法是断我见,心性思想不是主题和核心。断我见与断疑见和断戒禁取见是断三缚结证声闻初果的内容,而五蕴非我是断三缚结特别是断我见的核心,因此讲五蕴无常、无我、变异。佛陀这样讲,只是在有为法、不了义法上讲的,讲这个无常与非我时,他还同时知道有一个与五蕴和非我不同的不变异、恒常存在的本际。非我中还有常住的“我”。只是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肯定五蕴的无常,而非证实有一个真实不变异的常。因此他在《杂阿含经》中讲: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就是强调真心与五蕴之假我是非一非异。”非我”、“不异我”中之”我”就是对真“我”的肯定,是肯定有一个真正的“我”区别于变化中的五蕴假我。
佛陀的五蕴说是人之身心关系说。蕴的梵文含义是“聚集”与“和合”,他认为“我”乃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并无独立不变的实在,把五蕴认作实在的“我”,并执着五蕴是一主体就是无明,就是我见,就有痛苦。在此说五蕴无我时隐含着一个真我的存在,佛陀讲五蕴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五蕴除色是指物质和能量,色身就是肉身、身体外,五蕴中其余四蕴都是指心的不同作用。“受”是心的感受,“想”是知觉、‘行”是身口意之活动、“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认识和了别功能。五蕴和缘起论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关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生灭变化,无为法讲无因缘关系、亦无生灭变化,如无相、无念、涅檠等关于第八识的法。佛教中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缘起是说“法”是因条件而生。缘起性空,是说性空是真正的缘起,而性空是第八识之体性,真正的缘起是第八识。
十二因缘说是讲人生过程彼此互为因果的联系与环节,是身心关系说。“无明”指心的迷暗无知而不明事理,因而无明而生“行”,行是心的动向,“识”是认识和识别作用,“名色”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即作为人的个体,“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触”指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接触,“受”是苦、乐与不苦不乐的感受,“爱”、“取”指对外部世界的爱恋渴望与追求执着,‘有”指果报与生存环境,“生”指轮回而来世再生,“死”是再生之因。此十二因缘前九个都和心相关,第一个“无明”是初因,因此断除无明是关键。这些理论一直被后来的佛教所继承,虽然是声闻法和缘觉法,却也是佛菩提道的基础知识,佛菩提道涵盖了声闻法和缘觉法,但声闻法和缘觉法却不能涵盖佛菩提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