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湘学观”的形成与嬗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34746
  • 作      者:
    张晶萍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晶萍,女,1967年1月生,江西省鄱阳县人。先后就读于江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史学史硕士学位、专门史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湖湘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光明日报》、《史学理论研究》、《文献》、《安徽史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著作4部,其中《守望斯文:叶德辉的生命历程和思想世界》被评为湖南省第15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书生襟抱本无垠——近代风云人物杨度》作为第一部学术性“正传”,出版后被《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深圳晚报》、《长沙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湘学是近代地域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色与个性为世人所关注。本书探讨近代“湘学观”的形成与嬗变,也即近代以来有关湘学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并从各方面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对于湘学、湘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全书将近代对湘学的反思与总结当作一个学术文化现象,内嵌于近代社会变迁的广阔背景,结合具体的人、事、著述,来展开讨论,揭示地域学术文化发展中的主动建构现象及其作用。本书既可为其他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当前地域学术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然而,近代以湖南一省为范围自觉地整理湖湘文化遗产、塑造湖湘文化形象,却以湖南建省为契机。正是行政上的独立,催生了文化上的独立意识。通过科举分闱、编修省志、征文讨献、地方祭祀等文化工程,湖南初步形成了对本省的历史文化叙述体系。在此背景下,近代湘学意识得以萌发。第一节明清之际楚文化的自觉意识湖南古属荆楚,有时与湖北分别称为楚南、楚北。又因古属湘州府,地处湘水流域,故简称“湘”。唐广德年间,置“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名。宋代湖南属荆湖南北路统辖,元代湖南属湖广行省。明朝因袭元制,设湖广布政司,辖湖南、湖北。万历二年(1574年),因征讨苗乱之需,设偏沅巡抚。偏沅巡抚半年驻贵州偏桥镇,半年驻湖南沅州,乃治理苗疆的最高长官。清初沿袭明朝的制度,湖南仍属湖广行省管辖。康熙三年(1664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移偏沅巡抚驻节长沙,“控制南北,领府九州四,屹然一大都会矣” 陈宏谋:《湖南通志序》,乾隆二十二年刻本,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至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湖南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但湖南巡抚受湖广总督节制。直到咸丰以后,巡抚职责渐渐提高,几与总督相埒。因此,“就中国本部18省而言,湖南发展成为行省,是晚近的事”。

在湖南独立建省之前,湖南地域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部分。周楚时期,以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区域为中心的楚地文化高度发达,《楚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但在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楚地被视为“风俗夷獠”“蛮越杂处”的荒僻之地,文化上落后于他地。宋代周敦颐出,成为理学的开山;旅居湖南的胡宏、胡安国、张栻等人在长沙、衡山一带讲学,开创“湖湘学派”。 一时学术之盛,无出于湖南之右者。这时的“湖湘学派”,所涉地域大体上在洞庭湖、湘江一带,也是一种模糊的称呼。至南宋末年,张栻去世,湖湘学派中未能产生与其他学派相抗衡的重要学术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湖湘学派”渐渐分崩离析,风光不再。地域学术文化意识一度中断。但流风余韵,渗透于三湘大地,影响着后世士子。下至元明清之时,湖南名家辈出,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其时对湖南地域文化的叙述是包含在楚文化之内的,尚未形成以湖南为范围整理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末清初,湖南士子如周圣楷、廖元度等已开始注意搜集整理本土文献。周圣楷(约1583—1643年),字伯孔,湘潭人,少有隽才,游京师,与竟陵钟惺友善。为文不趋时尚,故屡试不第。40岁后遂绝意科场。周圣楷好谈古论今,结交名流,于湘潭城东筑湖岳堂,辟帆园,与诸人讲学著述于其中。周圣楷留意楚地文献,网罗楚地古今藏书、名人胜事,纂成《楚宝》《楚才奇绝》及《湘水元夷》等书。其书大都毁佚, 惟存《楚宝》。 关于周圣楷的情况,可参见文鸣《楚志全书〈楚宝〉及其作者周圣楷》一文,《图书馆》2010年第5期。《楚宝》乃周圣楷穷十年之功而成,是书“载楚地、楚人、楚事, 皆有所论断, 不苟与昔人同, 又不肯为昔人作注脚”。全书共四十五卷,收录楚国人物和名胜, 分二十五门, “大致以人物为主, 而稍以山水古迹附之。既非传记,又非舆图”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二,史部一八,“传记类存目四”。, 在地理方志著作中别具一格,故被《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史部传记类。与以往的方志相比,《楚宝》一书旨在成为一部“楚志全书”,囊括楚地、楚人和楚事。何谓楚地?周圣楷追溯历史地理的演变,指出:楚地在春秋战国时“兼有陈、徐、吴、越之地, 延袤六千余里, 盖举今之大江南北, 以暨淮海尽入版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楚国一分为三,而有西楚、东楚与南楚;自明迄今, 遂以湖北、湖南为全楚之界。其次,《楚宝》一书侧重表彰楚地先贤人物,其书名“楚宝”即喻楚地人,盖因地灵往往借人杰得以彰显。作者尽收明季以前楚地贤人名,然后按类编,逐一介绍,尽可能地复原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并予以评判。经过周圣楷的搜讨整理,“自皇古以迄前明, 上下数千年, 全楚人物可与白珩争美者, 条举胪列, 如叙一家谱。” 裕泰:《重刻楚宝序》,周圣楷:《楚宝》,岳麓书社,2008年版。清初,又有湘潭廖元度收集楚地诗歌,撰成《楚风补》,使楚地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整理。廖元度(1640—1707年),长沙人,号佣客,晚年又号大隐,诸生,通经史,善诗文。廖元度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时局动荡,文献遭毁,廖元度引以为恨,发愤著书。因《诗经》有十五国风而独无楚风,廖元度于是“拟征楚人之什, 以补楚国之风” 廖元度:《楚风补·征诗小引》,《楚风补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经过“十易寒暑” 的广稽博览、钩隐搜遗,廖元度共搜集了上自远古、下迄明末有关楚地的诗歌谣谚共5000余首,命其名曰《楚风补》。是书乃汇集楚地古今诗歌的总集,为今人研究楚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后世反思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书在廖元度生前未能刊行,直到他死后四十年,即乾隆十一年(1746年),吕肃高任长沙太守,为之大力吹嘘,并聚集了谭之纲等人进行校刊,此书始得印行。李中华:《〈楚风补校注〉:楚文献整理的硕果》,《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楚宝》和《楚风补》的先后面世,表明明清之际楚人地域文化自觉意识的发展。与以往相比,他们更强调楚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与价值。周圣楷就强调:先秦诸子书实际上开始于楚人所作的《鬻子》,老子、庄子的著作更是楚文化的瑰宝, 因而孔子在删改《诗经》时保留了许多楚地的诗歌。他还认为:文学上,《楚辞》是后代辞赋之祖;军事上, 楚地人是舟师和射法的创造者;政治制度上, 楚国设立的“令尹”这一职官实际上是后世宰相制的开始。一言以蔽之: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多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之一。而廖元度以《楚风补》名楚地诗歌总集,意在弥补《诗经》十五国风而无“楚风”之缺憾,为楚诗歌争得应有的地位。《楚风补》作为以一人之力而完成的楚地自古至明诗歌总集,卷帙浩博,舛漏众多,因而遭到《四库全书总目》的讥刺。但它的“意主夸多”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楚地诗歌成就的表彰意识,所成也堪称楚地诗歌之大观。以上两书作者均为湖南人,但因其时湖南、湖北尚未分立,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体现为对楚地贤人、楚地诗歌的表彰上。随着湖南、湖北的分治,湘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发展为对湖湘文化的整理与表彰上。这首先是通过划分地界来完成的,即将对湖湘文化的叙述从对楚文化的叙述中分立出来。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从楚到湘:湖南建省与湘学意识的萌发
第一节明清之际楚文化的自觉意识
第二节湖南建省与文化独立意识的发展
一“湖南之建行省,自分闱始”
二“有省必有志,有志乃成省”
三完善体例,补充内容
第三节风雅故土,流风未歇——邓显鹤与近代湘学的复兴
一“诗征之刻,吾湘独阙”
二“搜讨文献,如有大谴随其后”
三“风骚故土,余风未歇”
第四节大湖以南,作者林立——《湖南文征》与湘学形象的塑造
一“忠义之邦,湘省居先”
二重拾先贤之坠绪
三“大湖以南,作者林立”
第二章确立典范:王夫之的发现与近代湘学知识谱系的建构
第一节嘉道以前王夫之学行的传播
一王敔对船山学行的传播
二潘宗洛对王船山的叙述
三官方历史对船山的记载
第二节《船山遗书》的整理与王夫之的再发现
一发现王夫之
二两种知识谱系中的王夫之
三日常记忆中的王夫之
四重版《船山遗书》与船山学行再解读
第三节船山符号与湘学知识谱系的建构
一地方历史书写中的王夫之
二地方偶像祭祀中的王夫之
三教育机构中的王夫之
四学人言说中的王夫之
第三章重塑传统:晚清湘人对湘学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汉宋之争背景下“理学之邦”形象的塑造
一湘学特色的提炼
二湘人湘学与汉宋之争
三行动塑造“理学之邦”
第二节汉宋调和思潮下对湘学传统的再反思
一从尊宋抑汉到汉宋兼容
二“吾乡经学之陋,未免见笑于外人”
三重建湖湘汉学知识谱系
第三节新旧递嬗背景下湘学形象的改塑
一湘学转新与“湘学”名词的最早运用
二新旧之争与“湘学”一词的流行
三域外文明参照下的湘学新形象
第四章不同视野:民国时期的几种湘学观(上)
第一节李肖聃生平与思想旨趣
一痛道丧文弊
二惜湘学之衰
三思湘学再兴
第二节总结近代湘学成就与特色
一揭示湘学特质
二汇总晚清民国湘学成果
三重点表彰湘学人物
第三节全面构建湘学知识谱系
一恢复宋代湘学形象
二勾勒明季清初湘学轮廓
三再现清中期湘学人物风采
四述说晚清湘学人物
第四节李肖聃湘学观的特点及贡献 
第五章不同视野:民国时期的几种湘学观(中)
第一节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论湘学
一梁启超的湘学观及其影响
二章太炎的湘学观及其影响
第二节揭示近代湘学的重要性:《近代湘学概论》的宗旨
一刘茂华生平
二《近代湘学概论》的写作体例
第三节近代主流学术思潮视野下的湘学知识谱系
一考证学谱系
二理学知识谱系
三文学知识谱系
四政治谱系
第四节刘茂华湘学观的特点及贡献
第六章不同视野:民国时期的几种湘学观(下)
第一节挖掘百年湘学的独特性:钱基博湘学研究的旨趣
一“在苏言苏,在湘言湘”
二“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
三“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
四探究“湘学之所以为湘学”
第二节外省人看湘学:独特的湘学知识谱系
一开启道咸新风气的湘学人物
二书生成就大任的湘军将领
三湘学中的传统读书人形象
四旧学转新的湘人湘学
五毁誉迥异、立身同有本末的湘人代表
第三节钱基博湘学观的特点
一地域视角与国家视角的融合
二独特的评判标准
三适应时代需要的湘学新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