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65238
  • 作      者:
    苏智良主编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法国人饶家驹以他的博爱、智慧与坚韧,斡旋在中、日及欧美列强间,终于在上海创立救护战时平民的饶家驹区,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其“博爱主义”、慈悲情怀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他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其人值得我们称颂,其伟大事迹值得我们铭记。
展开
作者简介
   苏智良,195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嵊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初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等。著有《上海城区史》、《上海:城市变迁、文明演进与现代性》、《中国简史》(主编)、《去大后方——抗战内迁纪实》、《慰安妇研究》、《中国毒品史》等3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曾获得上海市哲社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上海市精品课程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首届名师。
展开
内容介绍
  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法国人饶家驹以他的博爱、智慧与坚韧,在上海创立救护战时平民的饶家驹区,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
  这个“上海模式”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乃至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战时保护平民成为各国的共识,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战后,饶家驹因救助德国难民劳累过度而死在德国柏林。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悲情怀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他的名言是“我将为不幸的人,尽最后的力量!”他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然而,在中国生活了27年的饶家驹的感人事迹却鲜为人知。2014年11月,来自法、德、荷、美、韩、中等国的学者齐聚沪上,第一次主办饶家驹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代表们呼吁并期待,饶家驹难民区的遗存应该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展开
精彩书摘
  《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饶家驹积极参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难民救助。
  1937年11月中旬,在南京的各国人士仿效南市难民区,在南京设立安全区。而拉贝、华群、马吉等人在创建南京安全区时,正是通过饶家驹与日本方面进行联系。日军拒绝设立安全区的意图也是先告知饶家驹的。日方明确,只要保证中国军队不进入该区域,就可以成立。
  饶家驹等认为,这个经受过考验的实践(南市难民区)已经拯救了中国很多非战斗人员(这是在我们受到极其缺乏经验和极大当地阻碍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我们有个合理的想法,这个方法能够同样地应用到其他环境或者其他地方。
  1938年9月,汉口成立难民区,饶家驹发挥重要作用。他曾在上海与日本总领事日高等多次讨论,形成备忘录。然后赴重庆游说宋美龄,向中方争取到大笔救济基金。同时也与美、英、法国代表会商。汉口难民区成立时,饶家驹担任委员会临时主席,接管了汉口特别行政区。日军没有轰炸难民区。
  同年10月24日,经中日双方同意,成立广州难民区委员会,在广州四周设立五个救援中心以保护平民。
  饶家驹回到法国后,继续从事难民救助。“到(倒)忙煞了一位和平使者,东奔西跑,他已经是六十七岁须发皓然的老翁!”二战结束后,饶家驹赴柏林从事善后救济工作。1946年9月13日,因患白血病在柏林去世,终年仅六十八岁。
  在国际人道法方面,尽管有1907年10月18日海牙第四公约、1927年7月25日日内瓦公约,但没有保护平民安全的条款。1929年,法国医生乔治?保罗建议在战时为平民和生病、受伤的士兵设立安全区。法国政府敦促国际联盟给予支持,但国联商议后称大多数国家认为这不切合实际,不会被交战国接受。
  之后瑞士人亨利?乔治发起的日内瓦国际协会继续努力,他们将饶家驹区的案例作为珍贵的证词,证明这些理念的可实践性。1937年11月起,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驻华代表卡拉姆多次参观南市难民区。他提议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召开一次外交会议,以饶家驹区为案例,讨论保护战时平民问题。1938年,第16届国际红十字会通过了“安全区决议案”,饶家驹区被视为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1948年,第17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通过了“战时保护平民的公约草案”。1949年8月12日,63个国家的代表制定了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共有159条正文和3个附件。公约内对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施以保护和人道待遇等的条款,保证了战争当中平民的基本权利。
  饶家驹的贡献:交战双方达成的协议要求安全区的平民不得参加敌对行动,不得从事带有军事性质的工作(在饶家驹安全区寻求避难的平民也要遵守这条规定)。而且,不得进攻安全区,相反,安全区要受到交战双方的保护和尊重。(与饶家驹安全区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建立安全区的一方必须接受承认安全区的国家所要求组织的特别委员会的管制。特别委员会驻扎在安全区,必须对其行使视察职责给予各种便利(这条曾是饶家驹安全区生效的前提条件:当日军占领了整个南市地区的时候,它仍旧允许饶家驹的监管委员会继续工作)。如果特别委员会发现违反双方协议的事实,它可以规定期限纠正,如果超过期限,委员会可以宣布它自身不再受安全区协议的约束(此项规定也见于饶家驹在上海与中日双方谈判所达成的最早协议)。这些明显的相似点无可置疑地表明,饶家驹安全区为日内瓦第四公约中的重要概念和依据提供了原初的范例和启发。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主要内容包括: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采取使被保护人遭受身体痛苦或消灭的措施,包括谋杀、酷刑、体刑、残伤肢体及非为治疗所必需的医学或科学实验等;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一切情况下均应予以尊重,无论何时,被保护人均需受人道待遇,并应受保护,特别是使其免受一切暴行或暴行的威胁及侮辱与公众好奇心的烦扰;占领国不得强迫被保护人在其武装或辅助部队服务;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公约要求各缔约国有义务搜捕被指控犯有或指使他人犯有严重破坏条约行为的人员,并送交法庭审判。
  第四公约的评注对“上海模式”作了具体说明和介绍:(1)只能这样说,第15条是一定数量的实际经验积累的结果……1937年中日战争期间,一个中立区也在上海建立起来。(2)它被称为饶家驹安全区,是为了纪念成立这个安全区的人。
  1977年,两个日内瓦第四公约的附加议定书生效,旨在补充和澄清1949年的公约。新的公约删除与修订了第四公约第15条评注中所举的四个成功案例中的两个,从而更凸显出上海难民区案例的珍贵。另外,在第一附件议定书的第四部“平民居民”、第一编“防止敌对行动影响的一般保护”、第五章“受特殊保护的地方和地带”评注的注释中,再次提及“饶家驹安全区”的案例。
  饶家驹的一生,致力于战时平民救助,他指出,“难民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向难民提供救济这个问题是今天的世界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人道主义问题。”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他的名言是“我将为不幸的人,尽最后的力量!”他的言行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评价亨利?杜南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贡献时所指出的:“红十字会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饶家驹堪称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被时人赞为“难民之父”、“人道的战士”、“中国之友”饶家驹与难民感情深厚。“四月二十九日,是饶神父的生日,南市难胞值他留沪之便,举行热烈祝嘏,一见他经过,沿途高呼‘活佛’,饶氏也为之泣下。”饶家驹以他的独创、坚韧、才华、责任心创立的战时平民救护的“上海模式”——饶家驹区,成为战时平民救助史上的光辉典范;这个“上海模式”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以及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饶家驹热爱中国,他“旅华甚久,以中国为第二故乡,爱中国之热诚,不亚于华人之爱中国”。饶家驹表示,“要以中国为家,尽力为中国工作,死后即埋葬在中国土地上。”“我虽然是法国人,但从发愿来中国传教起,就变成中国人了。”“中国就是我的故乡,我深爱中国,此次虽暂返欧洲,不久还是要回来的。”在华最后岁月,“饶家驹”改名为“饶家华”。
  这样一位挽救过无数中国人生命的法国人,在中国却一直默默无闻。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我们倡议在南市难民区旧址(今黄浦区人民路方浜中路内)设立纪念性铭牌和塑像。
  ……
展开
目录
“难民之父”饶家驹与他的上海难民区 苏智良

第一部分 饶家驹与南市难民区考略
上海安全区 阮玛霞
上海南市难民区述略 罗义俊
饶家驹与上海国际救济会和南市难民区 邵雍
城隍庙与邑庙难民区 施海根
饶家驹:四小时停战协定和南市难民区 王伟
战时上海南市难民区 江文君
不能忘却的上海“拉贝”
——浅说饶家驹及上海“南市难民区” 汪志星
从租界的难民举措看饶家驹难民区的成立 牟振宇
南市难民区相关地点考证 王海鸥

第二部分 饶家驹与救助难民的团体、个人、活动
茅屋济济教多士
——上海抗战时期陈鹤琴与难民教育考略 陈一心
上海国际救济会与战时上海的难民救济 白华山
试析饶家驹与抗战时期上海难民救济的若干问题 张姚俊
“孤岛”时期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济事业 池子 华徐璐
上海国际红十字会难民给养述略 崔龙健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沪开展难民工作述略 吴海勇
活菩萨赵朴初与淞沪抗战时的人道主义救助 钱耕森 沈素珍
法文文献中关于耶稣会在江南战时救济片段述评 庄宁珺
饶家驹的战时难民救助事业及其同事们 王亮

第三部分 饶家驹与难民救助理念的弘扬
南市难民区的建立和国际人道法的订立 张化
饶家驹在国际人道法领域的遗产 让巴蒂斯特让·热纳·维尔莫
从饶家驹、拉贝事迹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 汤重南
饶家驹区及其对1949年《日内瓦公约》的影响 理查德·德加涅
饶家驹与南京安全区的设立张连红
中国的安全区:巨人和矮子
——记正定大屠杀:用事实说话 文森特·赫曼斯马佳·格瑞姆
饶家驹神父与国际救济委员会的难民收容工作
——兼论饶家驹安全区的重要历史意义 潘光
从上海、南京到同归柏林
——饶家驹的若干历史及其与拉贝的比较 姜玉春
饶家驹战时难民救助的“上海模式”与日内瓦第四公约 李玉铭
倡议书
异域谱大爱,历世而长存
——“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云波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