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昼景(daylightview)
“心理学“这个字眼意味着对心灵(psyche)的研究,而”心灵”这个字眼则意味着心智或灵魂。在微软词典的“心灵”词条中,我们看到的解释是:“自我:阿特曼,灵魂,灵性;主体性:更高的自我,灵性自我,灵性。”这再次提醒我们,心理学的基础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灵性和灵魂之中。
“心灵”或其他类似词语起源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之时,当时几乎总是指身体或其他物理介质中活跃的力量或灵性。在16世纪的德国,心灵与逻各斯(logos)——道或学——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词,用来表示对人类灵魂或灵性的研究。至于何人首次使用“心理学”这个字眼,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是梅兰希顿,有人说是弗雷格斯,有人说是马尔堡的郭克兰纽。但是,到了1730年,德国的沃尔夫、英格兰的哈特利和法国的博内(Bonnet)开始在更现代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但即便在那时,psychology仍然符合《新普林斯顿评论》在1888年所做的定义,意指“关于心灵或灵魂的科学”。
我曾经打算写作心理学史与哲学史,并开始为此搜集素材。我决定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当我阅读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史教科书时,下面这种离奇古怪的事实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些书籍讲述心理学——和心灵——的历史时,仿佛它是1879年左右在威廉·冯特负责的莱比锡大学实验室中突然产生的。冯特诚然是反省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之父,然而,心灵自身当真是在1879年才忽然存在的吗?
有几本教科书将其历史推得稍稍更早些,回溯到了冯特所创建的科学心理学的先驱者,包括法兰西斯·高尔顿爵士、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尤其是权威人物古斯塔夫·费希纳,正如某本教科书乏味地写道:“在1850年10月22日上午(这是心理学历史上的重大日子),费希纳洞察到:可以在心理感受和物理刺激之关系的定量研究中,发现心灵和身体的关联法则。”费希纳的法则很快就广为人知,它表述为S=KlogI(心理感受与物理刺激的对数成正比)。还有本教科书这样解释其重要性:“在这个世纪初期,伊曼纽尔·康德预言说,心理学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实验来测量心理过程。借助于费希纳的工作,科学家们首次能够测量心灵。到19世纪中叶为止,科学方法被运用到了心理现象当中。日后,威廉·冯特会将这些最初的创造性成就协调并融合起来,‘铸造’成心理学。”
每本教科书都认为,在构建现代心理学的过程中,古斯塔夫·费希纳属于重要的转折性人物,每本教科书都对他推崇备至,因为他找到了运用定量标准来研究心灵的办法,因此最终让心理学具备了“科学性”。甚至威廉·冯特也很重视这一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宣称,“费希纳最早将测量和实验观察的精确办法和原则引入到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因此开创了名副其实的心理科学。其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无须领会哲学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代心理学事实上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特征,能够远离所有的形而上学争论。”我猜想,这个费希纳博士可能很高兴自己让心理学摆脱了灵魂或灵性的毒害,将心灵还原成了可以测量的、基于经验的事物,因而开创了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时代。
就我所知,这就是人们对古斯塔夫·费希纳的全部评价,直到若干年以后,当我在摆满了哲学旧书籍的书店中淘书之时,我非常吃惊地发现,有本书的书名非常引人注目:《死后的生活》。这本书写于1835年,作者正是古斯塔夫·费希纳。该书的开场白极其有趣:“人在地球上不止生活一次,而会生活三次。人生的首个阶段是持续的睡眠;第二个阶段是睡而复醒,醒而复睡;第三个阶段则会永远醒着。”
随后,这本专著就转入永远醒着的阶段:“在首个阶段,人孤独地生活在黑暗之中;在第二个阶段,他会和同伴交往,但仍然和他们分离开来,活在事物表面所反射出来的光明中;在第三个阶段,他的生命……和宇宙
的灵性……结合起来,成为了更高的生命。”
“在首个阶段,他的身体从胚胎开始发展,形成第二个阶段的器官;在第二个阶段,他的心灵从胚胎开始发展,形成第三个阶段的器官;在第三个阶段,神性的胚胎(它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开始发展。”
我们将从首个阶段转入第二个阶段的过程称为“出生”,将从第二个阶段转入第三个阶段的过程称为死亡。从第二个阶段转入第三个阶段的道路,并不比从首个阶段转入第二个阶段的道路更加黑暗。后者引导我
们看外在的世界,而前者则引导我们看内在的世界。
从身体到心智到灵性,也就是意识成长的三个阶段。只有当每个人的自我死掉以后,他们才能觉悟到宇宙灵性的浩瀚无边。这是费希纳关于生命、心智、灵魂和意识的真实哲学,教科书为何不肯费心告诉我们呢?而我之所以决定写作心理学史,也仅仅是因为“必须有人来说话”。
[冯·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让“无意识”的概念变得广为人知,该书出版于1869年——比弗洛伊德的学说早30年——开创了10年之内印刷8次的先河。冯·哈特曼阐述了叔本华的哲学,而叔本华本人则明确表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东方神秘主义与佛教,尤其是《奥义书》:在个人意识之中潜藏着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它可以被唤醒,并获得充分的了解,从而无意识的东西能够变成有意识的东西,这乃是世人最大的良善。弗洛伊德从乔治·果代克的《它者之书》(ThebookoftheIt)中直接汲取了“本我”(id)的概念,而果代克的这本著作则基于宇宙之道或持续发展的宇宙灵性的存在。而……还是就此打住吧,这个话题说起来很长,但所有这些事实都有力地提醒我们:现代心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灵性传统之中,而这恰恰是因为心灵自身与灵性源头存在着联系。在心灵最深处,我们发现的不是本能,而是灵性,而理想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关注所有这些东西:身体、心智和灵魂;潜意识、自我意识和超意识;睡眠、半睡半醒和完全清醒。]
费希纳的确对基于经验的、可测量的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为首部重要的心理学著作,完全配得上继冯特之后的心理学家所给予的全部赞美之辞。然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总体观念就是:灵性和物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个重大现实的两面。他研究心理特征的初衷就是为了指出这种不可分离性,而不是将灵性或灵魂还原为物质实体。他当然也完全没有否认灵魂和灵性,然而在那些不太敏锐的研究者手中,他的思想却似乎变了样。
正如某个学者所总结的,费希纳认为:“整个宇宙在本质上是灵性的,物质实体所构成的现象世界只是这种灵性现实的外在形式。原子只是通向上帝的灵性阶梯的最简单元素。这个阶梯的每个层次都包含着低于它的所有层次,因此上帝包含全部的灵性。意识是所有存在物的根本特征……灵魂存在的证据就是有机体所体现出来的系统连贯性和规律性。”费希纳认为:“我们的母亲”——地球,是个具有灵魂的有机整体。
费希纳本人解释说:“就像我们的身体属于地球上更伟大、更高级的个体,我们的灵性也属于地球上某个更伟大、更高级的灵性,后者包括了所有世间生物的灵性,就酷似地球体(earth-body)包含了他们的身体。与此同时,地球灵性(earth-spirit)并不仅仅是地球上所有灵性的聚合,而是它们更高级的结合,并且具有自身的意识。”地球灵性——费希纳以此准确地阐释了盖亚的总体轮廓——其自身仅仅是神圣灵性(divine-spirit)的组成部分,而“神圣灵性则是无所不知的,是真正全意识的(all-conscious),也就是说,容纳了宇宙的全部意识,因此在更高和最高的联系中……包含了每个个体的意识。”
但这并不意味着抹杀个性,而仅仅意味着个性的完满,并被纳入更伟大的事物之中。“我们自身的个性和独立——这是天生的特征,但也是相对的特征——不会被这种结合所削弱,但会受到它的制约。”因此,这种越来越包罗万象的嵌套型层次结构会继续发展:“地球远远不会将我们的身体与宇宙隔离开来,而会将我们与宇宙联系和融合起来,因此,地球灵性也远远不会将我们的灵性与神圣灵性隔离开来,而是让世间的所有灵性与宇宙的灵性形成更高的独特联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