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与人性的观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8103312
  • 作      者:
    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著
  • 出 版 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海波,1956年生,祖籍吉林省扶余县。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198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92年赴吉林大学从师于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199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副主任,哲学副教授。近年来主要研究哲学与人的发展问题,著有《人的发展要用人的方式去获得》、《社会发展的人文追求》、《哲学人化的理想》、《社会发展的双重理想》、《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等论著。“八五”、“九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和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郑弘波,1955年生,吉林九台人。2001年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哲学的时代与时代的哲学》、《市场经济的入性本质与形上价值》。孙璟涛,1962年生,辽宁丹东人。2003年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论著有《哲学的个性》、《从系统观点看技术进步》、《“克隆人”是人吗?》、《非典型病疫的典型生命警示》。
展开
内容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文库:哲学与人性的观念》涉及哲学观、人生观、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生成自身本性这三个重要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哲学的本性;人的“本性”与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个性生成的历史逻辑;哲学的个性;当代中国的哲学向何处去;中西哲学传统的特质与价值;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的“价值问题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东北师范大学文库:哲学与人性的观念》:
  “种生命”的基本特点是自然给予的,具有自在性质,有生有死,非生命所能自主的。“种生命”服从于自然法则,与肉身结为一体,作为种性存在于一切个体生命中。“种生命”与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与“种生命”不同,“类生命”则是人的生命所生成的自为生命,为人所特有的。“类生命”作为对“种生命”超越的生命已突破了个体生命的局限,具有与他人、他物融合为一体性的生命关系,由此“类生命”获得了暂时生命的永恒性、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现实生命的可能性。不仅如此,“类生命”体现在不同个体生命中,使人的生命有了不同的创造性、不同的价值追求,即普遍的丰富性。个体生命的个性差异、多样性和否定性的统一体是“类生命”不同于“种生命”的重要内涵。 
  从“种生命”和“类生命”这两个内涵上具有根本差异的概念出发可以真实地理解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蕴。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启示,我们决不能只承认“种”生命是生命而把“类”生命摆在一旁。在人们的头脑中,对生命的理解确有“种”倾向,缺少“类”倾向,缺少“类”意识。这种生命观念根源于人们对肉体生命的直观感受,但更主要的根源在于人们从生物学去理解生命,把生命仅局限于自然生命。如果我们认同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使自己把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也应该承认人的“类生命”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并真正自觉地把“类生命”当做人的生命的本质规定。 
  人类生命的“类”本质只能以“类意识”、“类思维”来认识,亦即必经按照“类生命”的方式来认识“类生命”。如果依据动物的“种生命”来认识“类生命”,其结果只能是人的物化与人的失落,而且永远无法摆脱生命的困境与困惑。总之,把人的生命概括为“类生命”体现着生命观新的观察视野、理论原则和价值取向,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意境。 
  按着这一新的思维方式认识人的生命本性,就会发现人的“类生命”中所蕴涵的人的真正本性和特质。例如:人的生命把生命中的自在与自为变成统一的生命本性,为解决“生命”固有的“自在”与“自为”对立找到了出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哲学的本性
一 哲学是研究人性问题的学问
二 哲学的本性在于人性
三 以人的观点理解哲学的本性

第二章 人的“本性”与人的“个性”
一 人的“类生命”与“类本性”
二 人是以自己的个性创造自身本性的存在
三 人的个性之真义

第三章 人的自由个性生成的历史逻辑
一 个人与个性的历史生成
二 个人与个性生成的根据
三 个人与个性生成的历史形态

第四章 哲学的个性
一 追问哲学的个性
二 哲学思想史的启示
三 哲学的个性生成之根据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哲学向何处去
一 哲学家个性化的思想活动是哲学的生命
二 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三 “三大哲学资源”的对话

第六章 中西哲学传统的特质与价值
一 反思中西哲学的关系
二 中西哲学传统的特质
三 中西哲学的价值

第七章 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发展
一 当代中国的哲学何以失去自己的个性
二 追寻中国哲学的自我意识
三 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发展的趋向

第八章 当代中国哲学的“价值问题”
一 哲学的“价值问题”
二 追问“价值哲学”之名
三 消解“价值哲学”之弊
四 探寻“价值问题”之根

第九章 市场经济的人性本质与形上价值
一 转变认识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二 市场经济生成自由人的“形上”价值
三 市场经济是自由人生成的历史形态

第十章 人在市场经济中“物质变换”的特征与价值
一 “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二 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物质变换”
三 从“物化”交往中生成“人化”关系的转换

第十一章 人在市场经济中“本质交换”的方式
一 “本质交换”是人性生成的主要方式
二 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本质交换”
三 在“分化”的过程中“重塑”自我

第十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与人的自我生成
一 “生活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与充实
二 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生活需要
三 从“人的富有”到“富有的人”的历史转变

第十三章 人以“生存能力”生成人的自由个性
一 “生存能力”是自由个性的生命基础
二 人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生存能力”的新途径
三 “自由人”与“自由个性”的生成

第十四章 人的发展与中国人的自由个性
一 人的发展要用人的方式去获得
二 市场经济意识的完善与人的发展
三 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自由个性

第十五章 当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命问题
一 反思当代人的“生命问题”
二 人类生活的生命伦理
三 人类教育的人性真谛
附录 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中山大学“禾田讲座教授计划”讲词纲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