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佛山文化》:
元代吴莱对王勃所说的“古井”的解释说明,此九口水井肯定不是唐代开凿,而井中的藏品以及佛牙舍利,只能解释为梁朝建寺时即同时开凿了水井。其实,佛教弘法开凿水井在当时颇为流行,现依然保存在佛山塔坡庙门前的一口古井,大约也是如此。笔者于2013年10月21日在佛山塔坡庙调研期间,注意到在塔坡庙前有一口古井,村民传说此井开凿于唐代,是佛山保存至今年代最为久远的历史遗物。1998年被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该井为一圆形水井,无井栏,井之四周有用条石铺砌的地面。井水明澈清洌,冬暖夏凉,水源丰富。据村中老人说,此井在大旱之年都不干涸。
但我们发现,村民传说的塔坡井开凿于唐代,并无史料依据。因此推测此井为晋代开凿也未尝不可。理由是晋代域外僧人在此弘法时,此处尚为海洲,饮用水是信众和僧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昙摩耶舍为此率领信众开凿了此水井。到了唐代,人们在开发旧经堂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三尊佛像,而且发现了这口古井,于是在建塔坡寺的同时,又清理修复了这口古井,后来古井就被传说为开凿于唐代。
我们的这一推论可从广州开凿水井的历史中得到启示。由于珠三角地区在唐代以前还被广阔的海洋所包围,因而人口聚集较多地区大多会挖掘水井以解决饮用水问题,如达摩井即如此,“按旧经载:会城水多咸卤,萧梁时达摩祖师指此地有黄金,民争挖之,深数丈,遇石穴,泉水迸涌而无金。人谓师诳。师日:是非可以斤两计者也”①。这里的“旧经”何指?不详,但故事说的是达摩初祖引导民众开凿井,前提是广州“水多咸卤”,而比达摩初祖更早到佛山海洲传教的昙摩耶舍时期也是如此。也许这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时的一种手段。据学者研究,自赵佗在番禺建城开始,居民的饮用水就主要依靠井和泉。广州现存水井以九眼井为最古,这是赵佗令人在越秀山麓开凿的,后人称之为越王井、赵佗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