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众妙之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81922
  • 作      者:
    张尚仁,子愚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尚仁,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原广东行政学院院长、教授,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首批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已出版著作30本,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计约400万字。
  
  子愚,毕业于武汉大学,老子及中国传统文化信奉者,云南得妙斋主人。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最早的思想体系之一,然而现在人们看到的《道德经》通行本却不成体系。《众妙之门:<道德经>的思想体系》依据通行本原文,按内在逻辑将全部内容以绪论、道论、德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论、修养论六章作全新整理,力求还原《道德经》思想体系的面貌,让读者对《道德经》有全新的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德经》构建的是由抽象推及到具体的思想体系。道论是关于世界的最高抽象,德论论述“道”的表现,人性论论述的是“道”和“德”在人身上的表现,这就从抽象走向了具体,再进入社会生活和人生修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德”时,就更为具体了。
  社会历史论由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社会管理论构成。
  1.历史发展阶段论
  老子将以往的历史发展按领袖和民众的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上古代、古代、近代和现代(这里说的近代和现代都是相对于老子的时代而言的)。这四个阶段的内在逻辑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说的“太上,下知有之”,就是上古代,相当于我们说的原始社会早期的氏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亲之誉之”阶段,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部落社会时期,也就是中国古代史中说的尧、舜、汤、禹时代。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畏之”阶段,相当于我们说的进入了阶级对抗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老子当时生活的时代。这个阶段的统治者,老子将他们称为盗魁贼首!
  《道德经》赞扬早期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由于以人为取代自然,人的本性逐渐堕落,社会越来越远离大道,造成历史的倒退。老子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本性越来越丧失,这个观点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历史倒退论而加以批判和否定,而应该看重其警世的意义。
  2.社会管理论
  《道德经》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由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国家管理、民众管理组成。
  一是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在老子看来,社会治理那么复杂的事,归结起来,不过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项,“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如果这三项还说得不够清楚的话,那我们可以再将它概括起来,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是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道德经》提出的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其合理内核主要有:首先,社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培育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社会管理必须避免“上之有为”;最后,无形的管理比有形的管理更重要。这里说的“有形”管理指管理机构、条例、章法、奖惩措施等;“无形”管理则主要是指管理者的榜样示范效应、社会文化环境及管理心理状态等。管理者真正做到了“为无为”,天下也就“无不治”了。
  三是国家管理。《道德经》认为,国家管理必须“以道莅天下”。让“道”的法则处在莅临天下的最高地位,就能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国家管理主要涉及下面五点:第一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治国的根本是要做到公平平等;第二是“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让民众“自化”、“自富”、“自正”“自朴”,概括起来就是通过自我管理形成社会自组织系统;第三是在管理政策上,国家的政策法令只要有总体原则和轮廓就行了;第四是对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权力必须限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第五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努力做到“两者各得其所欲”的双赢;出现争端时,要坚持“其事好还”的指导思想。
  四是民众管理。对民众管理,老子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主要是治理天下必须以民生为重,使民众“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改善民众的居住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安居乐业。
  五是“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天”指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莫若啬”指最基本的原则是爱惜和节俭。因为这样才能“早服”,即及早服从“道”,按“道”的要求做事,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综论《道德经》的思想体系
一、《道德经》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二、《道德经》思想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内在逻辑
(一)道论
(二)德论
(三)人性论
(四)社会历史论
(五)修养论
三、《道德经》创立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理论
四、弘扬《道德经》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道论
第一节 “常道”的本体论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运动论
第三节 “图难于其易”的方法论
第四节 “知不知上”的认识论

第三章 德论
第一节 “道”与“德”的关系
第二节 “德”的内容

第四章 人性论
第一节 人性与道性
第二节 人性的扭曲
第三节 人性的复归

第五章 社会历史论
第一节 历史发展的阶段论
第二节 社会管理论

第六章 修养论
第一节 人生修养
第二节 圣人的修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