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穆作品7本套(孔子传+论语新解+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国文学论丛+庄老通辨+朱子学提纲+宋代理学
0.00     定价 ¥ 285.6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14173139
  • 作      者:
    钱穆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钱穆国学讲坛

国学宗师七部国学研究经典

简体中文 专有版权

品质升级 诚意呈现


展开
作者简介

钱穆( 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后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代表著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庄老通辨》

本书是钱穆先生研究老庄思想源流衍变的专著。作者从老子、庄子其人其事的考证开始,渐次论及老庄诸书的成书年代,并对道家思想的精神要义做了重要的阐释和探讨。其文章叙事说理由浅入深,研究路数独辟蹊径,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研究的扛鼎之作。

 

《朱子学提纲》

本书以中国学术史之宏阔视野,撮述朱子学要旨,内容论及自孔子以后迄于朱子此一千七百年来儒学传统之流变,朱子学之思想脉络,及朱子学之流衍,以此明朱子学承先启后之重要思想价值。本书高屋建瓴、内容通俗易晓,朱子学之精粹尽在其中,实为阅读和研究朱子学之入门书。

 

《论语新解》

本书稿是钱穆先生对《论语》的解说,是钱穆先生在何晏《集解》、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这四本颇有影响力的论语解读著作的基础上,兼采众说、折衷求是之论语新注,以特定时代之语言加以申述。解说旨取通俗,求其为一本人人可读之书,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书稿用文言著成,在此基础上再求平易,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全书采取先原文,次逐字逐句解释,再综述本章大旨,最后为《论语》做白话试译。

 

《中国文学论丛》

《中国文学论丛》收录了钱穆先生有关文学方面的论述三十余篇,既有对中国文学具体问题的阐发,也有对文学中宏观问题的体认。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考据精严,持论通达,具有相当的系统性。惟通读之,方见出中国文学的演进史。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本书由钱穆先生的演讲稿组成,主要包含“道理”“性命”“德行”“气运”四部分及“补篇”。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人人惯用、普遍流行的观念与名词,诸观念诸名词的内在含义及其流变沿革,贯穿整个中国思想史,由此勾勒出中国传统思想的轮廓。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本书是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即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通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劄记,阐述了宋代理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展现了宋代理学家探究义理的精深与各家之异同,比较评析了中西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生活实践。札记形式看似随意,但前后呼应,自成一体。既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史的源流和发展的梳理,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的阐释与弘扬。

 

《孔子传》

本书是钱穆先生综合各家对孔子的考订写就的孔子生平传记,所采取的材料以《论语》为主,以《史记》《左传》等为辅,重在阐扬孔子的教育、学术、政治思想。其篇幅“力求精简”,措辞“力求简净”,深入浅出文辞典雅,实为作者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庄老通辨》

自序

 

近人论学,好争汉、宋。谓宋儒尚义理,清儒重考据,各有所偏,可也;若立门户,树壁垒,欲尊于此而绝于彼,则未见其可也。清儒以训诂考据治古籍,厥功伟矣。其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说非不是。惟求通古书训诂,其事不尽于字书小学,《尔雅》《说文》,音韵形体,转注假借之范围。此属文字通训,非关作家特诂。如孔孟言仁,岂得专据字书为说?即遵古注,亦难惬当。阮元有《论语论仁篇》《孟子论仁篇》,遍集《论》《孟》“仁”字,章句缕析,加以总说,用意可谓微至。然所窥见,仍无当于孔孟论仁之精义。昔朱子告张南轩,已指陈其症结所在。此必于孔孟思想大体,求其会通,始可得当,而岂寻章摘句,专拈《论》《孟》有“仁”字处用心,谓能胜任愉快乎?又况抱古注旧训拘墟之见,挟汉、宋门户之私,则宜其所失之益远矣。

清儒于考据,用力勤,涉猎广,而创获多。然其大体,乃颇似于校勘、辑逸之所为。跖实有余,蹈虚不足。施于每一书之整理,洵为有功。其于古人学术大体、古今史迹演变,提挈纲宗,阐抉幽微,则犹有憾。此必具综合之慧眼,有博通之深识,连类而引申之,殊途而同归焉;此亦一种考据,岂仅比对异同,网罗散失之谓乎?清儒于小学音韵,造诣深者,差已睎此境界,其他犹悬然也。

清儒亦有言,非通群经,不足以通一经。推此说之,非通诸史,亦不足以通一史;非通百家,亦不足以通一家。清儒考据,其失在于各别求之,而不务于会通。章实斋号为长于平章学术,其分别清儒为学途辙,谓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其实博涉必尚会通,否则所涉虽博,而仍陷于各别之专。清儒往往专精一史,专治一子。一史一子已毕,乃又顾而之他。故所繁称博引,貌为博而情则专,实未能兼综诸端,体大思精,作深入会通之想也。

衡量清学一代所得,小学最渊微。整理经籍,瑕瑜已不相掩。至于子、史两部,所触皆其肤外,而子部为尤甚。此正其轻忽于义理探求之病。然求明古书义理,亦岂能遂舍训诂考据而不务?后有作者,正贵扩其意境,广其途辙,就于清儒训诂考据已有业绩,而益深益邃,庶有以通汉、宋之囿,而义理考据一以贯之,此则非争门户、修壁垒者之所能知也。

《老子》为晚出书,汪容甫已启其疑。然汪氏所疑,特在《史记》所载老子其人其事,固未能深探本书之内容。梁任公推汪氏意,始疑及《老子》本书;所举例证,亦殊坚明。然梁氏亦复限于清儒旧有途辙,未能豁户牖而开新境。且《老子》书晚出于《论语》,其说易定。而其书之著作年代,究属何世?庄老孰先孰后?则其谳难立。余之此书,继踵汪、梁,惟主《老子》书犹当出庄子、惠施、公孙龙之后,则昔人颇未论及。持论是非,当待读者之自辨。而本书所用训诂考据方法,亦颇有轶出清儒旧有轨范之外者。此当列诸简端,以告读吾书者也。

《老子》书开宗明义,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清儒训诂小学家恒见遇之,若不烦有训释。而实不然。先秦诸子著书,必各有其书所特创专用之新字与新语,此正为一家思想独特精神所寄。以近代语说之,此即某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专门术语也。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故其所用字语,亦若惯常习见。然此一家之使用此字此语,则实别有其特殊之涵义,不得以惯常字义说之。

 

 

《朱子学提纲》

一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然儒学亦仅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主干,除儒学外,尚有百家众流,其崇孔尊孔,述朱阐朱者可勿论,其他百家众流,莫不欲自辟蹊径,另启途辙,而孔子朱子矗立中道,乃成为其他百家众流所共同批评之对象与共同抨击之目标。故此两人,实不仅为儒学传统之中心,乃亦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正反两面所共同集向之中心。不仅治儒学者,必先注意此两人,即治其他百家众流之学,亦必注意此两人,乃能如网在纲,如裘在领。不仅正反之兼尽,亦得全体之通贯。

孔子年代,距今已远,其成学经过,已难详索。后之崇孔尊孔者,亦惟以高山仰止之情,发为天纵大圣之叹而止。朱子距今仅逾八百年,书籍文字可资稽考者尚多,凡朱子之所以为朱子,其成学之经过,实可按图索骥,分年历述。故治朱子之学,比较可以具体而详尽,并亦有据而可证。学者潜心于此,可识儒学进修之阶梯,虽不能举一以概全,要之是典型之尚在,其所裨益,决非浅小。

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述之阐之者既多,反之攻之者亦众,事久而论定,故孔子之学,乃虽远而益彰。朱子距今仅八百年,后人之阐发容未能尽。而反朱攻朱者,多不出于百家众流,而转多出于儒学之同门。盖自有朱子,而儒学益臻光昌。自有朱子,而儒学几成独尊。于是于儒学中与朱子持异见者乃日起而无穷。群言淆乱,所争益微,剖解益难。故居今日而言朱子学,尚有使人不易骤获定论之憾。尊孔崇孔,乃朱子以后中国学术上一大趋向,而述朱阐朱,则尚是中国学术上一大争议。然诤朱攻朱,其说亦全从朱子学说中来。今果于朱子原书,能悉心寻求,详加发明,先泯门户之见,而务以发现真相为主。逮于真相既白,则述朱阐朱之与诤朱攻朱,正反双方,宜可得一折衷,由是乃可有渐得定论之望。此则不仅为治中国八百年来之学术思想史者一重大课题,实亦为治中国两千年来之儒学史者一重大课题。凡属关心中国文化大传统中此一主要骨干之精神所在,大旨所寄者,对于此一课题,皆当注意。作者不揣谫陋,发愤为此书,其主要意义亦在此。


展开
目录

《庄老通辨》

自序

 

上卷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003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博大真人——老聃011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020

再论老子成书年代054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088

 

中卷之上

道家政治思想097

庄老的宇宙论121

释道家精神义161

庄子书言长生219

 

中卷之下

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225

庄子外杂篇言性义243

老子书晚出补证257

庄老太极无极义282

庄老与易庸286

 

下卷

记魏晋玄学三宗297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315

王弼论体用350

郭象庄子注中之自然义356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