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 道德素养 东方哲学 古典儒学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7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386038
  • 作      者:
    辜鸿铭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大师中的大师,不可不读的名作,一代狂儒辜鸿铭让西方文明为之震撼的代表作品;

2.一本书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和智慧,还原中国人的文化与规矩,做有底气的中国人;

3.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一次我们伟大的精神内核。“只要尚有一日存在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必将长存!”

4.原版全新翻译,诚挚上新。

展开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7 年 7 月 18 日—1928 年 4 月 30 日) 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一代狂儒”。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自称是“东西南北 人”。他学贯中西,不仅在西方学界获得极高的认可,曾于 1913 年和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更是第一个将《论语》《中庸》和《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第一”。

展开
内容介绍

只要尚有一日存在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必将长存!

在风雨飘摇之际,西方国家鼓吹中国灭亡说,将四万万同胞视为无知匹夫,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在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他认定“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 我们最终要问的是 : 它能塑造怎样的人, 怎样的男人和女人。所谓中国人的精神,就是灵魂与理智的完美结合 ”。

本书是辜鸿铭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其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此书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本书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


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李大钊


展开
精彩书摘

译者序

21世纪的前20年里,我们仍处在一个冲突不断的世界当中。冲突不仅发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各大异质的文明在价值观方面也有着或明或暗的博弈。很显然,简单的多元主义并不能消弭日益明显的文明裂隙,尝试着进行文明间的对话,寻找诸种制度与文明的契合点才是问题的关键。然而在当今国际舞台的实践当中,文明、理性、客观似乎总是被粗暴、狂热和偏见取代,相信本书的作者应该对此颇有感悟。

辜鸿铭(1857—1928)先生于1915年撰成《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而文中的不少观点即便是放在今天,竟也能与当前的世界文明格局产生奇妙的反应。此书的旨趣在于“阐释中国人的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价值”,作者在全书的序言中已经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这一点。而全书最具深度的内容则在于论证了“人文精神”之于文明的重要性。辜鸿铭在论及中国人的精神时,用温良(gentle)一词进行了高度概括。“温良”这种品质具有“化”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人有了这种气质,即便个别低劣的人也不会真正让人心生厌恶之情。

人作为文明的主体,影响着文明所呈现的形态:温良的人构成了温良的文明,而这种文明的核心在于道德,即辜鸿铭所强调的“君子之道”。藉此,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宗教,即“良民宗教”。辜鸿铭认为,西方宗教强调人神伦理,主张自修真道,而中国的良民宗教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主张在人群以及社会关系中把握住道德,即孔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辜鸿铭的温良文明观并非单纯地强调精神文明,认为在这种文明之中,物质文明会接受道德的统摄,在道德的指引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文明观认为,人类借助文明来征服和改造自然,同时也可以借助文明来控制自身的情欲。如果允许用中国哲学的范畴来类比,那么温良的文明是一种以道德为体、以物质为用的文明。在道德的指引与规范下,作为外在的物质文明会有更为健康的发展态势。如果不强调道德文明,物质文明客观上也会发展进步,但最终一定会酿成灾难。

辜鸿铭温良文明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20世纪前20年,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有极大的冲击和撼动,全面西化的呼声甚嚣尘上,激进的运动如飘风骤雨,中华文明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真正洞察到了西方文明存在的缺陷以及中华文明中无尽宝藏的,却是辜鸿铭这样一位“学在西洋”的中国人。辜鸿铭的文明理论即便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本书问世百余年后的今天,笔者仍能感受到辜鸿铭在当时环境下承受的压力,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仍然在文明的边缘龃龉徘徊。作为普通的读者,重温先贤的文明理论,明白“中国人的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散发何等光芒,庶几可以慰藉这位在动荡年代务本行道的先行者罢。



序言

本书旨在阐释中国人的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价值。本人看来,若要评估某一文明的价值,最终必须考量的问题并不在于它能修建何等宏伟的城市、何等华丽的屋宇、何等宽敞的道路;也不在于它能制造何等华美舒适的家具、何等精巧实用的器械;甚至不在于它能建立怎样的学院,有怎样的文理建树。若要评估某一文明的价值,必须问它能够产出何等样式的人。实际上,正是通过某一文明下的男男女女,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就是说,可以看出这一文明的灵魂。若是某一文明的男男女女能够展现出这一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那么,他们使用的语言也能表现出该文明中男男女女的本质、个性及灵魂。法国人讲文学创作的时候说“风格即人”(Lestyle,c’estl’homme)。

因此,本人书中前三篇以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的女性及中国的语言为主题,借此阐明中国人的精神,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本人还增添了两篇文章,以图向诸位说明,有些外国人虽被称作研究中国的权威,但他们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也不了解中国的语言。比如教士亚瑟·史密斯(ArthurSmith,1845—1932)1,他撰文写过《中国人的性格》,但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是个美国人,缺乏底蕴,没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再如大汉学家翟理思博士(Dr.Giles,1845—1935)2,我曾试图证明,此人并不是真的明白中国语言,因为他是个英国人,不够广博,此人缺乏哲学家的洞察力,因而视野有限。本人打算将此前一篇讲濮兰德(J.O.Bland,1863—1945)3和白克好司(Backhouse,1873—1944)4先生著作的文章也收入此书,他们的那部书谈到了著名的慈禧太后,本人四年前曾将此文发表在上海《国家评论》上,然而我未能找到此文的副本,可谓十分遗憾。在那篇文章中,本人认为濮兰德和白克好司之流不会,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女性,中华文明所培养出最为高贵的女性就是慈禧太后。因为,濮兰德和白克好司之流算不得朴实,他们的思想太过复杂,太过聪明,思维太过曲折,这点是所有现代人的通病[1]。其实,若想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就必须做到深、博、朴,因为中国人的品质和中华文明的特征就是深、博、朴。

美国人发现,想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华文明并不容易,因为一般来说,美国人虽然博、朴,但缺少深。英国人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因为英国人虽然深、朴,但缺少博。

德国人也理解不了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因为德国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虽然深、博,但缺少朴。本人看来,只有法国人可以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2]。法国人的思维既没有德国人的深,又没有美国人的博,也没有英国人的朴,但是法国人所特有的品质上述民族都没有,那就是妙,要想理解中华文明,便离不开这种品质。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品质除了上述三条之外,有必要再补充一条,那就是妙。这种妙程度极深,只能从古希腊文明中寻得。

人们会发现,若是让美国人来研究中华文明,他们就会更深;若是让英国人来研究中华文明,他们就会更博;若是让德国人来研究中华文明,他们就会更朴;而美、英、德三国人若是研究中华文明、中国典籍和文学,必然会获得妙的特质,恕我直言,若是论妙,以上三国之人仍稍逊一筹。而法国人,若是研究中国和中华文明,他们会获得深、博、朴,而他们本身的妙,则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本人坚信,若是研究中华文明、中国典籍和文学,所有欧美之人都将获益匪浅。因此,本书还收录了一篇讲汉学的文章——文章讨论了研究中国人的方案,本人三十年前从欧洲回国之后,决定研究我中华之文明,便制订出这一方案。希望本人的方案对那些想要研究中国人以及中华文明的人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最后,我还在附录中收录了一篇关于现实政治的文章,专门讨论“战争与出路”。涉足现实政治,可谓危险重重,这点本人也深有所知,但是这样做是为了证明中华文明是如何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这一难题也就是如何将欧洲文明从崩溃的边缘拯救出来。实际上,本人想要向世人昭示,研究中国人、中国典籍和文学不仅仅是汉学家们的事情。

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意欲阐明引起这场大战1的道德原因,因为只有理解这场战争真正的道德原因并加以改正,才有希望找到战争的出路。本人文章中认为,这场大战的道德原因在于英国的“群氓崇拜”(worshipofthemob)和德国的“强权崇拜”(worshipofmight)。本人在文中强调,英国的群氓崇拜要更甚于德国的强权崇拜,因为公平来看,德国的强权崇拜是英国的群氓崇拜造成的。实际上,人人都讨厌德国人穷兵黩武,但根源在于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的群氓崇拜。


展开
目录

 导 论 / 001

中国人的精神 / 011

中国的女性 / 065

中国的语言 / 089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 101

汉学大家 / 113

中国学问 (上篇)/ 123

中国学问 (下篇)/ 135

群氓崇拜之宗教或战争与出路 / 145

参考文献 / 1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