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例文的选择如果能从同源译文的角度去收集、讲解、评点,会极大地有利于翻译教学。同源译文的分析、对比、研究对提高翻译鉴赏力和实际翻译水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同源译文的比较是多方面的,包括译学领域各个层面。这样的比较研究也有助于学生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发现翻译也如同音乐,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并意识到修改对于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翻译的印象和感悟。同源译文的最大来源当然是小说和散文的不同译本,不过,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精读、泛读等教材中也有一些相同的选目,其参考译文可以选为同源译文。一般说来,相差越大,价值越大,给人的启迪也就越多。简言之,一个“例句的典型与否往往还跟它有没有'陪衬人'有关。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个普普通通的译文很可能在与'同胞兄弟'的对比中,或黯然失色,或光彩照人”(高宁等,2002:30)。同源译文的对比和研究是翻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能有意识地去选择不同名家的译文或同一名家数度修改过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则更有意义,不仅名家的译文会不同凡响,同时还为版本学等翻译史的研究提供了典型例文。
此外,近年来笔者发现回译教学法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在汉译日教学中,可以从日本汉学家的日译本中选择一些例文,让学生译回汉语,然后与汉语原文进行对比;在日译汉课堂,则可选用国内翻译家的译文,让学生回译成日语,再与日语原文对照分析。分析的视角取决于教师选择例文的意图和目的,可以是文体特征,可以是句型句式的选用,也可以是修辞手法的异同或文章的起承转接对比。换言之,回译教学法可以用在翻译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过,这种教学法能否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译文必须源于母语译者,二是译文与原文在形态结构上差距越大越好,越不容易“复原”的译文对回译教学越有意义。因此,汉译日教学中所选日译不能出自中国人之手,不然会使“复原”的几率增大而降低学习效果。
同理。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在通常情况下,这只是翻译课上教与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把它视为评判译文优劣的标准。最后尚需一提的是,文化翻译的讲授与研究也是翻译课难以回避的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个有效的原则是,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的文化问题可以引入课堂,但是,教师本身讲不清楚,或学生听不(太)明白的文化翻译问题则不宜涉及。笔者以为特别不宜过分强调译坛尚有争议的文化翻译问题,其中包括一些属于常识水平的问题,如等。因为它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通常并不会全面影响翻译工作的进行。因此,如果过分强调翻译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反而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不可译论之类的先入之见,而从根本上动摇军心。文化翻译中的难题本属于高层次的研究课题,对它的研究应在对翻译的基本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之后。实际上,有些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难题,即便是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处理好,抓住这类问题大做文章,热闹倒是热闹,但学生收获往往有限,从翻译教学的角度看是得不偿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