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柏拉图一起驰骋:我们如何不寻常地活着、走着、相爱与再会:the meaning of life's mileston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3489
  • 作      者:
    (英)罗伯特·罗兰·史密斯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作者罗伯特·史密斯讲述人生哲学又一睿智诙谐之作
  哲学、艺术、文学和心理学……化为一场光怪陆离的人生之旅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有迷茫?
  为什么种种危机往往不请自来?
  挪出一天与哲学家独处,为你的人生找出答案。
  最通俗、最趣味、最容易读懂哲学的一本“生活书”。
  人生大量精彩瞬间和小故事的趣味解读,把寻常人生写得“不同寻常”,解决我们对生活的一切疑问的根源。
展开
作者简介

  【英】罗伯特·罗兰·史密斯(Robert Rowland Smith),曾用10年时间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进修,他是一位咨询专家、文学家,擅长结合哲学、文学、心理学进行创作,担任英国主流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的专栏作家,同时也是《独立报》《伦敦标准晚报》《每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撰稿人。他的代表著作《与苏格拉底吃早餐》已被译成七种不同语言。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们面对生活,仍困惑得像个孩子?与柏拉图一起驰骋,开启一段专属于你的时光旅行。跟爱因斯坦学骑车,来一个康德式初吻,由亚当·斯密带你求职,让但丁助你摆脱中年危机……在你人生的每个转角,让历史上的这些哲人名家指引你前进的路。
  《与柏拉图一起驰骋:我们如何不寻常地活着、走着、相爱与再会》是我们对精彩人生的一场“发现”之旅。活着,你从此绽放无限可能;走着,是一场渐渐成熟的修行;相爱,如一部悲欢离合的电影;再会,只是种告别过往的平静。你以为生命像一个触不到的迷,它却在爱的时光里泄露了秘密。与哲学家走过人生的里程碑,处处可见独一无二的风景。
  在《与柏拉图一起驰骋:我们如何不寻常地活着、走着、相爱与再会》中,出生、上学、工作、婚姻、中年及晚年等经历,在罗伯特?史密斯睿智、诙谐的笔墨下意趣盎然且耐人寻味,他揭开这些事件背后未被审视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和过渡时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美满顺畅。不管正在阅读的你是刚开始学开车,还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这本书都能给你启发,并让你会心一笑。
展开
精彩书评
  · 史密斯的作品风趣、独到而睿智。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 《与柏拉图一起驰骋》这本书写得引人入胜,又充满智慧。
  ——《每日邮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七章. 丧失贞洁
  当歌手麦当娜在全球流行乐坛高唱《像个处女》这首歌时,这首无比肤浅的歌掩盖了一个独特的深层含义。这样一位根据基督母亲取名的性感女神在唱一首关于贞洁的歌——很显然她在很久以前就失去了贞洁——不经意间使人想起伟大的基督单性生育的故事,也被称作童贞生子,而她自己不加遮拦的性感对此无疑是种嘲讽。麦当娜她自己来自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这就让整个事情更添趣味。这首乏善可陈的歌曲也许还有其他含义,但任何一个人只要稍加细想,就会发现其中讽刺意味颇浓。
  这种轻浮和神话般深度的剥离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现在对失去贞洁的模糊态度。一方面,保持贞洁之身使你成为别人的笑柄,甚至成为彻底的喜剧,像《40岁老处女》(40 Year Old Virgin)和《二十四个处女》(Four and Twenty Virgins)这样惹人窃笑不禁的电影都是如此。究竟为何这么好笑呢?不仅因为贞洁和性有关,还因为它揭示了人们对性的担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尚未跨过处子之河的人有一点可悲、无知和脆弱——我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漫长的海岸上他人看起来那么渺小。而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游到了河的这一边,全身基本毫发未伤,感到由衷的轻松。可以说,失去贞洁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对即将失去贞洁的年轻人来说,那种漂浮不定的担心很容易变成真真切切的忧虑,产生关乎身体和情绪的一系列问题。我会表现得很好吗?这会是对的那个人吗?会不会痛?问一下报刊上的知心姐姐,你就知道她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问题。下面是两句话摘自网络新闻:
  1. 如果你对什么事改变了主意,却不相信你的伴侣会尊重你的决定,那你就不应该和他/她睡觉;
  2. 贞洁一旦失去便无法还原,所以要确保你和别人睡觉有正确的原因。“你要是爱我的话,就会和我在一起”这样的心理绑架或者“每个人都在这样做”的同辈压力都不是合适的动机。
  性爱也许是有趣的,但这种一本正经、好管闲事的警告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不仅什么忙都帮不上,还让本来就困难的事情更添挑战。尽管性本质上是一种肉体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被亲密和愉悦占据上风,但根据这些过来人的说法,在第一次性体验中应该保持高度警觉。幸好,大多数年轻人都听不进太多建议。如果他们能听得进的话,这个世界也许就停止转动了。
  这种严肃的气氛可以追溯到与麦当娜有着紧密联系的宗教上面,或许宗教正是这种气氛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说天主教是崇尚贞洁的邪教,但贞洁本身只是解决神学难题的策略而已。如果你接受上帝原型是人的说法,那么你就需要解释他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如果说,他完全由人生下,他不可能生来就是上帝,而且更站不住脚的是,这样他便成了性交的产物,这实在不太合适。如果你说他就像流星一样坠落到地球上,那么他并不算真正的由人变成的上帝——他就是上帝,仅此而已。最后剩下的唯一解释就是那个邪教的基石,也就是逻辑上不无矛盾的童贞生子的说法。这是使上帝变成人的唯一办法。
  这种处女生子的想法看起来明显扭曲了逻辑,但我们应该将其解读为真正的神秘,加上基督教神奇的幽灵现象,文艺复兴时期成千上万的圣母和圣子像都歌颂着美丽战胜理智、喜悦超越理性。在那些描绘中圣母经常穿的那件蓝色衣物象征一块面纱,挡在两个国度之间,她仿佛在说“在这个严格意义上看起来愚蠢至极的想法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真相”。当这个矛盾被越或至少被压制以后,婴儿耶稣既可能成为艺术家手中肉乎乎(意大利艺术风格)的样子,也可以变成僵硬、干巴巴的样子(德国艺术风格)。
  比如说最负盛名要属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石头的处子》。在突起的岩石壁画里,玛丽的脚下坐着耶稣;他在保佑一位年轻的浸礼教徒约翰,天使乌列仰头看着这一切。这种类型的画都一样,这幅画似乎想表达母亲对自己儿子无限的爱意。确实,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 Hegel)来说,这样的画面让我们可以欣赏最为纯净的精神之爱。母子之爱本身已经足够特别了,玛丽的处子之身、她在性方面的无知又更加凸显这种爱恋,由于她的怀孕没有性的干涉使之过于人性又进而削弱人性。黑格尔认为,更重要的是,正是玛丽的贞洁使神圣的灵魂特征更加明显。对他来说,精神是整个世界的本原,这种精神除非被拉到地面上来,否则始终保持理想状态。因此,玛丽的贞洁就给精神进入世界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渠道:它来到地球,直面现实,而它的纯洁不受淤泥之染。黑格尔找到了解释童贞生子这一矛盾的另一条路径,生下耶稣的玛丽其实是在创造世界的精神。
  黑格尔的观点可以进一步延伸。作品的名字为《石头的处女》,顾名思义,是玛丽而不是耶稣以该地点为荣,玛丽的身体成为油画的中心,她那散发光芒的脸庞望向顶点。然而,这种结构上的安排虽然使她显得非常重要,她在整个构架上处于前面的位置,但她同时也向后退去。尽管她是画中的中心人物,但她只是身边重大场景的背景而已,也就是耶稣和约翰的第一次见面。这表明,她的无知、她的贞洁都是其他事物发生的条件,同样,她的身体也只是上帝征用来代孕的器皿而已,于是,她的无知渐渐向后隐退,耶稣走上前台。为了保留上帝成人的神秘,玛丽抹去自己的光芒。它说:“我使自己变得渺小,这样你才显得伟大”。根据这种逻辑,你失去贞洁就失去了牺牲的可能性。
  也许修女保持独身的背后正是有自我牺牲作动力。失去贞洁不仅污染了身体,还使自己背弃了祷告,使自己无法以圣洁的方式将自己上供(“献祭”一词意为“使之神圣”),当然,修女成为那些未成年玩笑和黄段子的对象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但因为修女的贞洁是非强迫的,而且她们为追求宗教的神秘,因此有一种令人尊敬的特质,就像她们的身体一样,需要人们对其尊重,而不是肆意嘲笑。僧侣也基本上一样,只不过他们是男性,他们的贞洁或者说独身(你可以由非独身变成独身,却无法由非处子变成处子)更表示了对自我的掌控,用冷水将欲望之焰熄灭。
  修女和僧侣有个共同点,在所有的贞洁和其重要性背后都有一股暗流,那就是对过去伊甸园的那种无知天真充满怀旧。保持纯洁,也就使自己向那个人类之前的世界看齐,远离肉体的堕落。在这自我保护的姿态背后,甚至有个心照不宣的赌注,若你远离那充满肉欲的声色犬马之地,也许你就会拥有不死之身,就像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如果经受住诱惑一样。这使无知对永恒发挥作用,当青春期女孩说要“拯救自己”的时候,也许是她们的妈妈让她们这样做,但这其实涉及到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在这种理想中,时间停止不动,生命完整无缺,和无罪无恶的花园一样平静没有风浪。
  我之所以说女孩,而不是男孩,是因为尽管性别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但说到贞洁,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的知心姐姐说得对,一个女孩失去了贞洁就失去了别人对她的尊重,甚至她的道德价值也不好说了。男孩可能得到同龄人的认同,女孩却不一定。为何如此呢?毫无疑问,这无知的宗教神秘有其崇高的作用。而更实际的残酷现实是,女孩需要承担怀孕的风险。女孩对失去贞洁之花更加慎重可以从生理演化的角度找到原因:没有伴侣就怀上小孩会让人感到真切的脆弱,是使之怀孕的男性无法感受到的,他仍然可以四处乱窜,如果需要的话,继续拯救自己。更不用说化学上的差异了,有一种化学物质女性体内更多,这种化学物质与长期的结合有紧密联系,也就是催产素。这种物质的存在表明,对女孩来说,失去贞洁不仅意味着性行为,或怀孕,而是期待开始或致力于一段关系。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处女膜的破裂。对一个男孩来说,失去贞洁也许会在心理上留下痕迹,身体上却是无迹可寻的,而女孩则相反,在世界仍有一些地方并非出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进行处女检测。据传,在戴安娜向查尔斯王子许下婚姻的诺言以前,就需要经受这样的测验,好像加入皇室还不够可怕一样。也许,让人颇为吃惊的是,处女膜也成为另一种检测的对象——也就是哲学。雅克·德里达(在考试那一章给我们提供帮助的那个人)他自己对面纱非常着迷,比如说圣母玛利亚那蓝色的衣服,他将处女膜看成是隔绝外部世界和内部圣地的特殊壁垒。德里达转而提到尼采,他说在整个西方历史进程中,女人和真相之间一直有种隐喻上的联系,二者都无法从表面了解个究竟,无法瞬间看透其本质,无法在第一眼就看个明白。在前面加上一层面纱或处女膜,使一切变得神秘莫测,这样无论是女人还是真相,都需要男人采用最微妙的手段才能探究到本质。除了这个生理功能以外,处女膜还能使其背后的东西更添神秘性,就好像性的吸引是侵犯神圣领域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也许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也许这听起来有些许故作高深的意味,但德里达只是在试着开发希腊人早就开拓的这一广阔领域。一个典型的例子能说明贞洁和神秘真相之间的联系,那就是雅典的帕台农神庙。本章开头的地方提到“单性生殖”,“帕台农”一词意为处之之身,也是贞洁女神雅典难的别名,这座城市也因她命名。当然,这个建筑是一座神庙,由内室和外室构成,直通一层面纱背后禁止入内的神圣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庙变成了女神身体的建筑形式——神庙便是女神。还可以想想后来罗马的维斯太贞女,她的职责是照料维斯太庙中的灶火长燃(顺便插一句,这样也便有了天鹅维斯塔斯火柴,指的就是这灶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贞女不仅要保护她自身的童贞——也就是使她的身体保持“未经污染的童贞”——还要保卫罕见的真相,只交付于信任之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的话,似乎女孩在其贞洁方面闭口不谈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她感觉这会允许她的男朋友接触到她最真实的一面。
  德里达认为处女膜是“一个保护的屏障,童贞的珠宝盒,阴道的隔膜,这层纤细的、无法用肉眼看见的面纱在子宫面钱,站在女人的内部和外部之间,也最终处于欲望和满足之间。它既不是欲望,也不是欢愉,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东西。”如果说处女膜位于真相面前,它也站在欢愉和满足面前,或者说挡在它们之间。但这种性的快乐是由何组成的呢?既然有这么多的警告,有怀孕的风险,对挥霍一个神圣的真相怀有忧虑和恐惧,为什么青少年们还如此着迷于这个人生的过渡之礼呢?心中预想的快乐一定能够抵消那些不利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从一个层面来看,性欲和失贞同我之前谈的走路的欲望十分相似。且不论同辈压力,你在生理上就被程序化要去经历人生的这个阶段,只不过走路也许看起来更像是一项基本的行为;那些没能失贞的人一般来说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没有机会。这就意味着,“欲望”可能不太适合形容青少年失去宝贵樱桃的动机:它不太在我们的控制当中。不错,它确实需要我们做出一些决定,但它也是一个难以逃脱的自然过程。
  这个自然的过程还有让人忧虑的一面。经历了性之后,作为人这个物种你多少变得更有用处了。你可以生小孩,让物种繁衍下去;但由于要创造下一代,你的初夜也宣告了你正走在衰老的路上。如果你能够进行性生活,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你的后代会比你活得更长,因此,尽管失去贞洁可能感觉上像走上了一条伟大的性旅程,但也开始走向尾声。
  起初,关于性和早期幻想的终极思想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似乎会反对将性解读为死亡的征兆。他将性欲称为厄洛斯,它的老对头是那死神塔那托斯。厄洛斯关乎性欲、与他人接触、成长和蜕变,而塔那托斯冷眼旁观所有这些美好事物,以消灭它们为己任。与《秩序与混乱》一样,厄洛斯和塔那托斯作为精神的支柱,整个生活的剧本根据它们展开。我们在扩张和收缩两股相反的力量之间发起了一场拔河游戏——我们投身自身的工作中,但随后全部打包;充满绝望地投身爱河,接着又退回自己的世界;如此循环往复。
  但随着弗洛伊德的想法进一步发展,厄洛斯和塔那托斯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最后二者变得十分相像。他注意到,性欲的目的事实上是释放,这不无矛盾:只要我们对性充满欲望,我们就持续处于一种沮丧和焦虑的状态,而在弗洛伊德眼里,这种忧虑是自尊无法容忍的。我们情愿过比较安静的生活,但再次矛盾的是,排解完忧虑之后,我们便回到自我内部满足的状态,几乎和死亡无异。高潮后的风平浪静而非高潮本身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而这种平静昭示着死寂,激励我们一路向前。厄洛斯也开始变得像其对手塔那托斯那样了,这不禁让人生疑。
  所有这些意味着失去贞洁可能会开启两件事物。第一是需求,荷尔蒙旺盛的青少年对此感受深刻,他们需要克制性的焦虑,满足它,从令人不安的挑逗中获得喘息。作一个青少年并不容易,时刻受到性欲的摆布,性既是心神不安的始作俑者,又是排解之道。第二,失去贞洁、满足眼下的需求是为了恢复局部的惰性状态,这种状态在你的性伴侣出生以前就存在了,投射到满足部分渴望的斑驳地带。对弗洛伊德来说,对性的向往,和对死亡的向往一样都是为了回到那早就存在的最终的简单状态,二者如此紧密得联系在一起,那种状态早在人类演化成复杂生物之前就存在了。如果说生命难以承受,那么刺痛我们的不仅是我们的欲望,而是我们变得太高级,开始倾向于逆演化,再次变成单细胞动物。性欲满足之后的风平浪静以无声但荣耀的方式反射那个原始状态,因此,某人失去贞洁的这条路其实是回到了物种的起源。
  我在本章重点说了青少年,并假设第一次性行为是在结婚以前,因此这种体验或实验基本上和责任没有关系。尽管失贞是件大事,但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也许都不会认为他们的初夜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不过仅仅几十年前,我们还认为失贞就意味着要结婚,“洞房花烛夜”算是开始性行为的委婉表达。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在他2007年的小说《在切瑟尔沙滩上》(On Chesil Beach)中就谈到了这个话题。那是在1962年的英国——根据喜欢讽刺的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所述,这发生在性交开始盛行以前——麦克尤恩的故事中,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新婚之夜住进一家海边的旅馆。二人都万分忧虑,她害怕被“进入”的那一刻,而他也对这期待已久的一刻紧张不止。
  结果就是过早射出,内心羞愧,互相指责,随后婚姻结束。这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这对新婚燕尔对彼此确是真爱,而且就像拉金暗示的那样,1962年标志着十九世纪的结束之年,他们无法开诚布公地谈论所发生的事情,然后做出补偿的努力。二人均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他们的婚姻是过时保守的牺牲品,对任何人都毫无益处。部分原因是由于那漫长的基督教历史和对玛利亚的崇拜,人们要对贞洁有无言的尊敬或教士一般的认真态度,这使人无法在新婚之夜做一个优秀的床上伴侣。所以,如果麦当娜可以在二十年后又带回一个处女的中心舞台,也许我们应该对她报以感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起点
第二章  蹒跚学步,牙牙学语
第三章 走进学校
第四章  学骑自行车
第五章  参加考试
第六章  难忘的初吻
第七章 丧失贞洁
第八章 考取驾照
第九章  第一次投票
第十章  找一份工作
第十一章  陷入爱河
第十二章  步入婚姻殿堂
第十三章  生儿育女
第十四章  搬家
第十五章  遭遇中年危机
第十六章  婚姻分崩离析
第十七章  进入退休生活
第十八章  晚年时光
第十九章  拂袖离开
后记  如有来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