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衍疏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6378
  • 作      者:
    王孝鱼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孝鱼(1900-1981),名永祥,字孝鱼,后以字行。山西榆次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学堂、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沈阳,在东北大学历史系和哲学系任教。“九一八”事变后迁居北京。1958年起,长期为中华书局哲学组特约编辑,点校整理古籍,其中有《庄子集释》、《二程集》、《叶适集》(部分)、《王廷相集》等,以及王夫之(船山)的多部著作,包括《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等。“文革”期间被遣返回原籍,闭门著述,对王船山著作进行译解和疏证,有《周易外传选要译解》、《老子衍疏证》、《诗广传选要译解》、《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证》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子衍疏证》主体为未刊稿(其中前三章曾选刊于《船山学报》1985年第2期),手写油印,线装三册。原稿在第三十七章末有作者自记,云:“七五年六月六日清稿,订毕上部,此后有兴,即将着手下部。附识于此,自作鞭策。”知此书当写于1975年前后。
  《老子衍疏证》的结构,为先抄《老子》原文,其次分节抄录王夫之《老子衍》的内容(书中简称“衍文”),其次为作者的“疏证”。《老子》和《老子衍》的文字与标点偶有与通行本不同者,今悉依作者原稿。需要说明的是,《老子衍》在第七十八章末有“寓心于汗漫,无所畏矣。内不自构,和之至矣。和于中,无畏于外,天下其孰能御之”数句,原稿缺载,亦无相应的疏证文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衍文】有善贷者于此,则人将告贷焉,而彼非执物以赐之也。夫道,亦若是而已矣。
  【疏证】这章原文,只末句“善贷且成”四字,殊为特别,且似包孕上文,意义长远,所以衍文先就此来阐释。贷与赐不同。贷者人来告贷而与之,赐者自己主动赐与。道既称为善贷,则非执物以赐之可知。
  【衍文】然我未见物之告贷于道也。何也?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
  【疏证】但是道之善贷与人之善贷,有显然的不同。人之善贷者,必待有人告贷,而后择其可者而与之。谁曾见有物来告贷于道呢?物不告贷于道,而道却善贷于物。这种特殊性质,应该彻底弄清,才能对于老子关于道物关系的基本观点,有个明确的认识。
  老子既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而泛在宇宙,无所不入,那么,道与物乃一种母子关系。母子一体,母可生子,子也可以代表母,所以衍文说:“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乍一看这两句,似乎颇带一点唯物论的思想因素在内。但是细一分析,泾渭分明,难以混淆。唯物论者根本否认有什么离开物而独立存在的道,而认为道即物本身所表现的道,也就是说,道乃物本身运动发展过程的规律。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检验,则决不能说成“物与道为体”,认为物仍是物,道仍是道,截然为二,不过物与道之间有一种密切的关系相互涵蕴而已。也不能说成“物即是道”,而只能说成“物之道”。物是感性可以认识的,而道则只能由理性才能总结出来。怎能把物和物之道混淆为一,不加区别呢?由此可见,此处衍文所说的“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两句,乃船山郑重揭明老子关于物道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使读者细心玩索,以免被欺。“物与道为体”句是说明物与道的亲切关系,从而如原文第五十二章所说,“既得其母”,可“以知其子”;“既知其子”,也可以“复守其母”。“物即道也”句是说明道无不在,含万物而入万物,从而如原文第二十一章所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后来庄子根据这一错误观点加以发展,而竟然说出道在尿溺这一类的话,根源即在于此。
  【衍文】物有来有往,有生有反,日饮于道,而究归于未尝或润;日烛于道,而要反于未之有明。
  【疏证】这几句衍文是在详细阐释物与道的关系,也就是说,物从道贷了些什么。物生为来,物死为反;其生由道,死又归道,真可以说是相互为体,“善贷且成”了。但善贷者与受贷者之间,不是一次交易即为完毕。物生以后,纵然与道的洪流相离,独立自成,然而道乃泛在,息息相通,物仍可以日饮于道,如原文第二十章所说的“贵食母”。既然日饮于道,当然也可以日烛于道。日饮以滋生,日烛以求明。不过道本无心,物亦不是有意,二者间的关系本属恍惚渺茫,荡漾不定。所以虽然日饮,其量极微,决到不了润的程度;虽然日烛,光也极微,决到不了明的程度。原文第六章曾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几句衍文,大约即由此体会而刻划出来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