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偏见的本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93506
  • 作      者:
    (美)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 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截至1979年,全球销量就已突破50万册

◎ 有层次地从个人心理、社会、传媒、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偏见的成因和形态做出了分析,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个现象的顽固和复杂。

◎ 为偏见研究这个学术领域规划了路线图,激发了此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灵感。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网站显示,这本书总共被引用了37676次

◎ 中文全本首次引进,现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会伦理学讲席教授马扎林·贝纳基作序推荐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展开
精彩书评

整个群体间关系领域最有影响力、最经常被引用的出版物之一。

——欧文·卡茨,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心理学教授

 

《偏见的本质》是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人文价值的惊人结合体……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社会心理学家。

——埃利奥特·阿伦森,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社会性动物》作者

 

众所周知,《偏见的本质》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的目录为人们讨论和理解偏见这个复杂的人类问题建立了社会科学的学术取径。

——肯尼思·克拉克,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社会改革家

 

这部书的目录在实质上组织了对偏见这一重要概念的学术研究。《偏见的本质》勾画出了研究的领域,确立了其中的基本类别和问题,并将其置于一个广泛的、折衷的框架中,这一框架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托马斯·佩蒂格鲁,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

 

戈登·奥尔波特的《偏见的本质》是关于偏见的社会心理学的奠基性著作,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代偏见研究者和学习者经常引用这部作品,不仅是为了得到恰当可用的引文,也是为了获得灵感。社会科学讲师经常把奥尔波特的书和近期的论文并列在一起让学生阅读。事实上,任何一个没读过奥尔波特作品的偏见研究者都有理由被认为是个文盲。社会科学经常受制于转瞬即逝的潮流,十年前写的书通常就被认为已经过时了。然而,在出版半个世纪后,《偏见的本质》仍然是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偏见的著作。其影响的范围之大,时间之持久令人惊叹。

奥尔波特将偏见和歧视理解为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运作的认知机制(例如分类)的副产品,他的这些洞见直接导致了一场社会认知学的革命,而这场革命至今仍然在对偏见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多维迪奥、格里克和路德曼,《偏见的本质:50年后再思考》作者

 

当下, 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不少群际间关系紧张,这本书及时地给读者提供了对偏见的科学分析,是关心社会共融及世界和平的必读天书。

——康萤仪,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卓敏市场学教授

 

戈登·奥尔波特所著的《偏见的本质》是无与伦比的。在它1954年出版之前,还没有过与之类似的著作,在那之后的65年间,更是没有一项著作能达到它的影响力。后一点尤为令人惊异,因为在这65年间对偏见的研究已经迅速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科学研究从各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这些独特的态度和信念的结构及功能。然而,对我们教师而言,当我们向学生介绍对偏见的现代理解时,我们仍然一定要向他们推荐《偏见的本质》这本书。

——马扎林·贝纳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会伦理学讲席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行为中表现偏见人们针对所厌恶群体的实际行为,并不总是与他们的所想所感存在直接关联。例如,有两名雇主,他们可能同样反感犹太人。但其中一个可能会掩饰自己的想法,像雇用其他工人一样雇用犹太人——也许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工厂或商店在犹太社区中赢得更多好感。而另一个则可能会将他的厌恶体现在招聘方针之中,拒绝雇用犹太人。这两个人都对犹太人持有偏见,但其中只有一个人的行为构成了歧视。一般来说,歧视比偏见有着更为直接和严重的社会后果。确实,任何负面态度都会以某种方式、在某个地方,表现为某种行为。几乎没有人能在心里怀有敌意却从不流露出来。厌恶之情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导致激烈的敌对行为。我们可以尝试将负面行为按照程度从轻微到严重做个排序。

1. 仇恨言论  大部分人会谈论他们的偏见。人们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甚至偶尔会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其他群体的反感。 但许多人表达厌恶的方式从未超出这种相对温和的行为范畴。

2.  回避  如果偏见的程度更为激烈的话,那么就会导致个体对受偏见群体中成员的回避,甚至可能会以造成自己的极大不便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偏见者并不直接对他所厌恶的群体造成伤害。反之,他完全是自己在承受这些不适应和回避行为的负面后果。

3. 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偏见的人开始积极地区别对待其偏见的对象,并对该群体造成伤害。他将遭受偏见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排除在一些社会权益之外,例如从事特定职业,入住特定街区,自由地去教堂、医院,等等。种族隔离就是通过法律或者惯例所贯彻的,对特定群体的制度化歧视。

4.  身体攻击  在情绪激化的情况下,偏见可能导致暴力行为或准暴力行为。一个不受欢迎的黑人家庭可能被强迫从一个街区搬走,或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不得不离开。犹太人公墓里的墓碑可能被亵渎。城北的意大利帮派可能会埋伏在路边,静待城南爱尔兰帮派的到来。

5. 种族清洗  私刑、杀戮、屠杀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计划标志着偏见之暴力表达的终极程度。

 

以上的五个层级并非基于严谨的数学推导。然而,它使我们注意到,偏见的态度与信念可能导致范围极广的不同程度的仇恨行为。虽然许多人的偏见行为都一直停留在仇恨言论或是回避的层面上,并没有更上一个层级,但一旦上了一个层级,再过渡到下一个更为激烈的层级就容易得多了。希特勒的仇恨言论使得德国人开始回避他们的犹太邻居和昔日的朋友。这使得后来的歧视性的《纽伦堡法案》更容易就被颁布实施,并进一步使之后的焚烧犹太会堂、对犹太人的街头袭击等一系列事件看起来理所当然。最终,愈演愈烈的仇恨行为将犹太人一步步推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烧炉。

从对社会所造成的后果来看,许多“礼貌的偏见”都是相对无害的——因为它只局限在人们的闲谈之中。但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以来,偏见变得日渐密集且造成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它所带来的威胁,有使人类大家庭分崩离析的风险。随着地球上的人们越来越相互依赖,我们对彼此间不断升级的摩擦的耐性也变得越来越少。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第1章 问题出在哪?

第2章 预先判断是一种常态

第3章 内群体的组成

第4章 对外群体的排斥

第5章 偏见的样式和广度

 

第二部分 群体间差异

第6章 关于群体之间差异的科学研究

第7章 人种和民族差异

第8章 可识别度和疏离感

第9章 由受害而造成的特质

 

第三部分  对群体间差异的感知和思考

第10章 认知过程

第11章 语言因素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第13章 偏见的理论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第15章 替罪羊的选择

第16章 接触所带来的影响

 

第五部分  偏见的习得

第17章 顺应

第18章 幼童

第19章 后续学习

第20章 内在冲突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态

第21章 挫败感

第22章 侵略和仇恨

第23章 焦虑、性、内疚

第24章 投射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第25章 偏见人格

第26章 煽动

第27章 宽容人格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第八部分 缓解群体间的紧张态势

第29章 是否必须制定法律?

第30章 方案评估

第31章 局限与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