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听神经瘤外科新技术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4687845
  • 作      者:
    [意],Luciano,Mastronardi, , [美],Ta
  • 译      者:
    夏寅
  • 出 版 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意大利圣菲利波内里医院神经外科 Mastronardi 教授和美国卡罗莱纳神经科学研究所 Fukushima 教授历时八载、精诚合作的结晶。两位专家在 160 例手术中相继使用了手持光纤激光、超吸刀、软管内镜、面神经单极刺激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实时监测、自体骨膜修补硬膜、可注射骨水泥、双人四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如面神经功能保全率(HB Ⅰ级)大于 90%,听力保留率(AAO-HNS A 和 B)约为 50%。

展开
作者简介

夏寅,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目前担任 Fisch 靠前颅底外科学习班 Tutor,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及听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及颅底学组副组长,《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副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 9 本杂志编委。从事耳科临床及科研工作 30 余年,熟练掌握各种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颞骨次全切除术(外、中耳癌等)、岩骨次全切除术(颞骨良性肿瘤、岩骨胆脂瘤等)、脑脊液漏修补术、BAHA 植入术(单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重度耳聋)、面神经减压术(面瘫)、半规管填塞术(眩晕)、乳突及听力重建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主持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 2 项,发表论文 60 余篇,主编主译专著 5 部,副主编副主译专著6 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引进自世界知名的 Springer 出版社,优选神经外科领域有名教授Luciano Mastronardi,Takanori Fukushima 和 Alberto Campione 合力编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夏寅教授领衔主译。全书系统阐述了听神经瘤诊断(影像学、听力学等)和治疗(密切随访、放射治疗、手术切除);重点聚焦手术适应证和近期新外科技术,包括手持导光纤维激光、超吸刀、软管内镜、面神经单极刺激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实时监测、自体骨膜修补硬膜、可注射骨水泥、双人四手技术等;客观探讨听神经瘤相关研究项目,包括稀释罂粟碱保护脑神经微血管、软管内镜引导下切除肿瘤、服用阿司匹林控制肿瘤残留和应用 DTI 进行面神经术前预测定位等。本书值得每一位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及肿瘤科医师认真阅读,借鉴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 1 章  临床诊断和影像学诊Introduction: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Diagnosis

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s,VSs;又称前庭神经鞘瘤)起源于 Schwann 细胞,Schwann 细胞构成包绕前庭耳蜗神经的髓鞘。

一、流行病学

听神经瘤多见于五六十岁成年人,儿童罕见,儿童多为 2 型神经纤维瘤病。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 5%~10%,为脑桥小脑角常见肿瘤。发病率约为 1/10 万,随着平均寿命延长和诊断技术改进,发病率似乎逐年增加。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听神经瘤确诊时平均大小逐渐下降,目前为 10~15mm,较大肿瘤少见 [1-4]。

文献报道性别或侧别无显著差异。

二、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是辐射暴露,与两种情况有关。

y 高剂量电离辐射暴露 [5]。

y 儿童时期曾有低剂量辐射暴露(治疗头颈部良性疾病)[6, 7]。

新统计研究表明,增加生活噪声暴露与听神经瘤发病风险升高呈正相关。事实上,严重声损伤可导致耳蜗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机械损伤。生化角度分析表明,高强度声刺激可引起耳蜗淋巴液电解质失衡、自由基释放,从而导致耳蜗毛细胞 DNA 损伤。因此,尽管确切机制依然不清,但推测听神经瘤可能由脉冲噪声引起的慢性创伤所致 [8]。

手机在听神经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存在争议。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从遗传学角度而言,大多数散发型听神经瘤起因于基因 NF2 的双等位基因失活,NF2编码 merlin 蛋白(又称神经膜蛋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NF2 基因首次发现位于第 22 号染色体,此为 2 型神经纤维瘤病(NF2)中常见的双侧听神经瘤基因突变的位点 [1, 2]。

听神经瘤属于 WHO Ⅰ级肿瘤,只有局部压迫作用并无浸润倾向。超过 60% 的患者每年生长小于 1mm,12% 的患者每年生长大于 3mm。Ki67(MIB-1)平均指数为 1.86%~1.99%,但单侧与双侧、生长型与稳定型之间 Ki67 指数均存在差异 [9-11],这种差异对判断预后的价值并不明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2]。听神经瘤恶变极为罕见。

大体病理可见,听神经瘤为外观苍白、外有包囊的球形包块,挤占或插入周围神经结构,偶尔可见出血或囊性退变。听神经瘤 70% 来源于前庭下神经,20% 来源于前庭上神经。这两种情况下肿瘤起源于内耳门附近的 Obersteiner-Redlich 节,即中枢端和末梢端髓鞘交界点。少数情况下肿瘤起源于内听道外侧端,被称为“中间型”[13]。更少见的是约有 10% 的听神经瘤可能来自于耳蜗神经 [14]。

尽管神经位置可以变化,但利用术中神经监测能够追踪面神经和听神经的行程。70% 的病例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或腹上侧,20% 位于肿瘤上极,10% 位于下极或腹下侧,面神经位于肿瘤背侧极其罕见。听神经通常位于肿瘤下极或腹下侧 [14, 15]。

显微镜下肿瘤 Schwann 细胞呈现两种不同组织模式,即 Antoni A(致密细胞型)和 Antoni B(稀疏细胞型)。由于听神经瘤会诱导血管生成,这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和随后瘤内出血,通常形成一层较厚的胶原包囊 [1, 4]。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绪  论

第 1 章 临床诊断和影像学诊断  

一、流行病学 

二、危险因素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第 2 章 治疗策略和手术适应证  

一、“等待与观察” 

二、放射治疗  

三、手术切除  

第二篇  分步图解外科技术

第 3 章 患者体位 

一、侧卧位 

二、仰卧位  

三、半坐位  

四、三种体位效果比较  

第 4 章 器械设备 

一、标准显微手术器械 

二、电动显微器械 

三、内镜 

目    录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装置 

第 5 章 乙状窦后入路  

一、术前准备、体位及切口 

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三、切开脑膜、引流延髓外侧

四、开放内听道

五、定位面神经  

六、分离肿瘤囊壁、肿瘤中心减容 

七、切除内听道肿瘤  

八、切除脑干及脑神经表面囊壁  

九、关闭术腔  

第 6 章 经迷路入路 

一、体位、切口及骨性标志 

二、乳突根治术  

三、完成迷路后乳突根治术

四、迷路后入路 

五、磨除迷路、开放内听道 

六、关闭术腔  

第 7 章 手术步骤视频剪辑 

视频 7-1 锁孔开颅术

视频 7-2 切开脑膜 

视频 7-3 定位面神经 

视频 7-4 铥激光 V 形切口

视频 7-5 开放内听道  

视频 7-6 内听道内显微操作

视频 7-7 软镜检查内听道

视频 7-8 终术野图像 

第 8 章 160 例手术效果  

一、术前资料  

二、手术资料 

三、术后资料 

第三篇  新技术

第 9 章 术中面神经监测 

一、术中面神经识别和定位:位置、走行和功能保留 

二、标准技术:基本技术要

三、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第 10 章 听力保留  

第 11 章 激光和超吸刀 

一、激光  

二、超吸刀 

第 12 章 缝合硬膜技术 

第 13 章 双人四手技术 

第四篇  新进展

第 14 章 稀释罂粟碱保护脑神经微血管 

一、颅内肿瘤切除后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二、听神经瘤切除术后血管痉挛 

三、罂粟碱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四、外用罂粟碱应用于显微外科和神经血管外科 

五、罂粟碱与脑神经:保护还是伤害 

第 15 章 软镜辅助切除内听道肿瘤  

第 16 章 骨水泥修复颅骨缺损 

第 17 章 阿司匹林抑制微小残留肿瘤 

一、体外实验 

二、临床研究  

三、展望和个人经验  

第 18 章 弥散张量成像术前定位面神经

一、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纤维追踪 

二、从面 - 听神经束到面神经 

三、技术联合、突破限制 

第 19 章 前庭测试预判听神经瘤起源  

一、姿势描记法 

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和双温实验

三、视频头脉冲试验  

第 20 章 放疗失败再手术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典型病例  

四、讨论 

五、总结 

结 语

结 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