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和路:事业·亲人·朋友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23783
  • 作      者:
    崔兆启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多年全身心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学习,默默耕耘;从锨镢锄镰小农具,到民用车、刨、冲剪机床;改革开放,转产纺织机械,创立星火集团;历经半个世纪,引领家乡的企业转战中华大地,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风雨兼程,兢兢业业,没有停歇。故事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励志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崔兆启,字磨石,青岛西海岸王台镇人,1950年出生,现任青岛星火纺机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星火集团)党委书记、名誉董事长。7岁上学,毕业于胶南县第三中学。1961年春天,因生活困难去莒南县左家沟村,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生活磨炼。少年时热爱修车技术。1968年中学毕业,回到了农村,当过记工员、小队会计、村修配厂的技术员。其间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看图、绘图,掌握了简单的机械加工、钳工技术。1971年进入王台公社农修厂,热衷于机械制造技术,开始生产、制造切削机械。1980年出任农修厂党支部书记后,带领企业转产纺织机械,成立了胶南四纺机。从第一台和毛机到开发生产梳棉机、合资引进生产喷水织机、研制生产喷气织机,创建了星火集团,并担任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2013年7月卸任集团董事长、总裁职务,只担任集团党委书记、名誉董事长。
为发展乡镇企业,受县委、县政府任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兼任王台镇党委委员、经委主任,镇党委副书记、分管镇村工业的副镇长,带动了当地镇村企业的发展。2001年不再兼任党委、政府职务。
崔兆启创建发展了星火集团,为发展乡镇工业、发展当地的纺织机械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8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1991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荣获1999年、2001年两届全国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青岛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选拔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过第十四届、第十五届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纺机协会常务理事,青岛民营爪_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机名镇王台镇商会、纺机协会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创业者的人生亲历记,本书共分“童年记忆”“读中学时的那些事”“广阔天地”“走进乡镇工业”“使命”“星火集团的崛起”“合资引进纺织机械——喷水织布机”“斗转星移”八章,作者用朴实的文字、真切的情感、生动的叙述,讲述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人生奋斗历程,他事业上的成长之路,就是为家乡做贡献的奉献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写在前面
1950年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欢乐喜庆的气氛中,青岛西海岸王台镇农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声使低矮的草房内立刻充满新生命的气息,这个幼小的生命向世界宣布他的诞生。这就是我——崔兆启。
斗转星移,转瞬间我已度过六十多个春秋。走过漫漫长路,穿越春风夏雨,饱尝酸甜苦辣,历尽雪雨风霜,迎着新中国的朝阳,我在不断地成长强壮。
1971年走进了王台公社农修厂,四十多年来,我全身心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学习,默默耕耘。从锨镢锄镰小农具,到民用车、刨、冲剪机床;改革开放,到转产纺织机械,创立星火集团;千禧年进军房地产。历经半个世纪,高举着星火大旗,引领星火团队转战中华大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风雨兼程,没有停歇,迎来了星火集团辉煌的五十年庆典。
我早在2013年就已卸任集团董事长、总裁职务,将肩上的担子逐渐交给年轻人,让年青一代接手传承。虽然千斤重担有所减轻,但心在事业上,仍然丝毫不敢懈怠,只能是忙里偷闲地挤出些许时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程,依然清晰,历历在目。好多的亲人、儿时的伙伴、求学时的老师和同学、创业时的领导和同事、共同奋斗的战友、乡里乡亲,都像电影一样映在眼前。大家都在说:“几十年的历程,峥嵘岁月,虽然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但这是我们的缘分,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亲情、友情,这样强烈的情感激励、催促着我拾起笔来,把那些音容笑貌、酸甜苦辣如实地记录下来,和有缘的亲朋、好友、同事共分享。
第一章 童年的记忆
第一节 父母
美好的童年,一回想起来就感觉无比温暖,令人眷恋。儿时的我无忧无虑,快乐顽皮,天真无邪。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好的年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我于1950年正月出生了,确实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小时候称呼父亲“大大”,称呼母亲“娘”,一直不得其解。城里人家的孩子都称爸爸妈妈,很羡慕,只农村当地的孩子叫“大大”和“娘”。对奶奶的称呼,自小叫“嬷嬷”,从来没叫过奶奶。父亲排第四,两个叔伯哥哥一直叫“四大大”。一个地方一个风俗,真有意思。
儿童时期家庭状况应该是很不错的,有几亩地,爷爷照料着,父亲自己开自行车修理铺,这在当时也是很赚钱的生意。修自行车是门了不起的手艺。父亲1945年就学会了修自行车,是自学的,没有请师父,就因为我爷爷的一句话,激起了父亲的想法,一定要学会修自行车。原来我的三大伯是跟着黄四(一位修车师傅)学徒修车的,因劳累过度得了肺结核,很年轻就去世了。当时得上肺结核没有治,主要是治不起。我爷爷说:“这下完了,我家再没有能修自行车的了。”我父亲听到当即说:“我来学吧,我一定学会,干好这行。”爷爷说:“你想学我也没钱交学徒费了。”父亲说:“不用你交学费,我肯定学会。”就此,父亲立志去学修车,皇天不负有心人,父亲学会了。有一天向爷爷说他学会了,要自己开修自行车的铺子,爷爷没吭声,意思是不相信。父亲就要家里给买修自行车的工具,这在当时也是不小的开支。奶奶很支持父亲,就变卖一部分家里的物件,凑够买工具的钱,父亲的铺子就开张了。
父亲修车铺子开张可能是1945年,王台镇解放那年。当时有几家老修车铺的老板因为有些担心,都跑了。父亲是穷光蛋,没什么可担心的,照样开业,就独此一家,生意很红火。修车的活很多,也小有名气了。
到父亲要娶媳妇的年龄,奶奶很为难地说:“咱家现在很穷,为了给你二哥娶上媳妇,卖了几亩地才娶回来。到你这里,就剩下二亩地了,吃还不够,要是卖了给你娶媳妇,全家只好出去讨饭。”父亲当即说:“不用父母为难,靠我自己,假若没能力,娶不上媳妇,就甘愿打一辈子光棍儿。”
父亲说到做到,媳妇娶进了门,修车铺越开越红火,家里条件也越来越好,买了一头小毛驴,忙时雇上两个短工,小日子也越过越顺心。1950年我出生了,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欢乐,毕竟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受宠得很。
P1-4
展开
目录
序 孙少山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童年的记忆
第一节 父母
第二节 爷爷奶奶
第三节 儿时的春节
第四节 姥姥与小姨
第五节 两个堂兄
第六节 四个弟弟
第七节 左家沟的大爷大娘
第八节 启蒙老师
第九节 童年与小学的生活
第二章 读中学时的那些事
第一节 初中生活与学习
第二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三章 广阔天地
第一节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心
第二节 小队会计
第三节 出夫修水库
第四节 第二生产小队的左邻右舍
第五节 爱好武术和两位师傅
第六节 学习班
第七节 村里的工业
第四章 走进乡镇工业
第一节 进入王台公社农修厂
第二节 外出培训学习
第三节 社办工业巡回大检查
第四节 两大喜事
第五节 厂里来了位年轻的女书记
第六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培训班
第七节 四个月的主持
第八节 人有悲欢离合
第九节 住院
第五章 使命
第一节 新的班子
第二节 寻找出路
第三节 艰难的起步
第四节 乘势而上
第五节 创业初期的几位领导和同事
第六节 王台建起了纺织厂
第六章 星火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机遇的能量
第二节 惨痛的工伤事故
第三节 开拓前进大展宏图
第四节 乘风破浪会有时
第五节 星火集团成立
第六节 低谷中的风波
第七章 合资引进喷水织布机
第一节 机遇来了,就是它
第二节 跟踪追击
第三节 艰难的抉择
第四节 合资企业与政府领导
第五节 破釜沉舟
第六节 喷水织机问世了
第七节 一波三折的引春机械
第八节 雨后春笋
第八章 斗转星移
第一节 认识的几位企业家
第二节 企业改制
第三节 新千年的召唤
第四节 企业转型中的思考
第五节 华丽转身进军房地产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