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十自述:胡适生前亲笔自传(熊培云、唐德刚、李敖、张中行、周汝昌、梁实秋、张爱玲、邓光铭推荐)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925850
  • 作      者:
    胡适
  • 出 版 社 :
    华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胡适和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是拉开现代中国文明与进步、民主、自由幕布的先哲。


《四十自述》是一代启蒙大师尽展心路历程的纵横文学、史学、哲学的一本好书。

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一定读《四十自述》。


展开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贡献。

一生坚持民主自由理想而不辍,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及五四运动核心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进程。

历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

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本书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常去的北京,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轨迹的重要内容。


展开
精彩书评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熊培云


胡适之有一种西方人所说的“磁性人格”(magnetic personality),这种性格实非我国文字里什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形容辞所能概括得了的。

——唐德刚


别看他笑得那么好,我总觉得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其实这年头儿,凡是有点真“人”味儿的,没有不寂寞的,何况是有个性的人呢?

——李敖


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来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

——张中行


我对胡先生的做人,是深衷佩服;对他待我的高谊,我是永远难忘。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即常言所谓“交情”。而学术、文化见解的异同,那是另一回事。

——周汝昌


胡先生名满天下,但是他实在并不好名。有一年胡先生和马君武、丁在君、罗努生作桂林之游,所至之处,辄为人包围。胡先生说:“他们是来看猴子!”胡先生说他实在是为名所累。

——梁实秋


我觉得不但我们这一代与上一代,就连大陆的下一代,尽管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已经不知道在反些什么,……事后他们自己讳言,年代久了又倒过来仍旧信奉他。

——张爱玲


胡先生这个人在我看来,是个纯粹的学者,他绝对不是搞政治的人,因为他不会讲一句空话。

——邓广铭


展开
精彩书摘

逼上梁山  ——文学革命的开始


(一)


提起我们当时讨论“文学革命”的起因,我不能不想到那时清华学生监督处的一个怪人。这个人叫做钟文鳌,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受了传教士和青年会的很大的影响。他在华盛顿的清华学生监督处做书记, 他的职务是每月寄发各地学生应得的月费。他想利用他发支票的机会来做一点社会改革的宣传。他印了一些宣传品,和每月的支票夹在一个信封里寄给我们。 

他的小传单有种种花样,大致是这样的口气: 

“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 

“废除汉字,取用字母。” 

“多种树,种树有益。” 

支票是我们每月渴望的;可是钟文鳌先生的小传单未必都受我们的欢迎。我们拆开信,把支票抽出来,就把这个好人的传单抛在字纸篓里去。 

可是钟先生的热心真可厌!他不管你看不看,每月总照样夹带一两张小传单给你。我们平时厌恶这种青年会宣传方法的,总觉得他这样滥用职权是不应该的。有一天,我又接到了他的一张传单,说中国应该改用字母拼音;说欲求教育普及,非有字母不可。我一时动了气,就写了一封短信去骂他,信上的大意是说:“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你要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费几年工夫,把汉文弄通了,那时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 

这封信寄出去之后,我就有点懊悔了。等了几天,钟文鳌先生没有回信来,我更觉得我不应该这样“盛气凌人”。我想,这个问题不是一骂就可完事的。我既然说钟先生不够资格讨论此事,我们够资格的人就应该用点心思才力去研究这个问题。不然,我们就应该受钟先生的训斥了。 

那一年恰好东美的中国学生会新成立了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s),我是文学股的委员,负有准备年会时分股讨论的责任。我就同赵元任先生商量,把“中国文字的问题”作为本年文学股的论题,由他和我两个人分做两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赵君专论“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我的题目是“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赵君后来觉得一篇不够,连做了几篇长文,说吾国文字可以采用音标拼音,并且详述赞成与反对的理由。他后来是“国语罗马字”的主要制作人;这几篇主张中国拼音文字的论文是国语罗马字的历史的一种重要史料。 

我的论文是一种过渡时代的补救办法。我的日记里记此文大旨如下: 

(一)汉文问题之中心在于“汉文究可为传授教育之利器否”一问题。 

(二)汉文所以不易普及者,其故不在汉文,而在教之之术之不完。同一文字也,甲以讲书之故而通文,能读书作文;乙以徒事诵读不求讲解之故而终身不能读书作文。可知受病之源在于教法。 

(三)旧法之弊,盖有四端: 

(1)汉文乃是半死之文字,不当以教活文字之法教之。(活文字者,日用语言之文字,如英、法文是也,如吾国之白话是也。死文字者,如希腊、拉丁,非日用之语言,已陈死矣。半死文字者,以其中尚有日用之分子在也。如“犬”字是已死之字,“狗”字是活字;“乘马”是死语,“骑马”是活语。故曰半死之文字也。)旧法不明此义,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此其受病之源。教死文字之法,与教外国文字略相似,须用翻译之法,译死语为活语,前谓“讲书”是也。 

(2)汉文乃是视官的文字,非听官的文字。凡一字有二要,一为其声,一为其义:无论何种文字,皆不能同时并达此二者。字母的文字但能传声,不能达意,象形、会意之文字,但可达意而不能传声。今之汉文已失象形、会意、指事之特长;而教者又不复知说文学。其结果遂令吾国文字既不能传声,又不能达意。向之有一短者,今乃并失其所长。学者不独须强记字音,又须强记字义,是事倍而功半也。欲救此弊,当鼓励字源学,当以古体与今体同列教科书中;小学教科当先令童蒙习象形、指事之字,次及浅易之会意字,次及浅易之形声字。中学以上皆当习字源学。 

(3)吾国文本有文法。文法乃教文字语言之捷径,今当鼓励文法学,列为必须之学科。 

(4)吾国向不用文字符号,致文字不易普及;而文法之不讲,亦未始不由于此,今当力求采用一种规定之符号,以求文法之明 显 易 解,及 意 义 之 确 定 不 易。(以 上 引一九一五年八月廿六日记)我是不反对字母拼音的中国文字的;但我的历史训练(也许是一种保守性)使我感觉字母的文字不是容易实行的,而我那时还没有想到白话可以完全替代文言,所以我那时想要改良文言的教授方法,使汉文容易教授。我那段日记的前段还说:当此字母制未成之先,今之文言终不可废置,以其为仅有之各省交通之媒介也,以其为仅有之教育授受之具也。

我提出的四条古文教授法,都是从我早年的经验里得来的。第一条注重讲解古书,是我幼年时最得力的方法。第二条主张字源学是在美国时的一点经验,有一个美国同学跟我学中国文字,我买一部王筠的《文字蒙求》给他做课本觉得颇有功效。第三条讲求文法是我崇拜《马氏文通》的结果,也是我学习英文的经验的教训。第四条讲标点符号的重要,也是学外国文得来的教训;我那几年想出了种种标点的符号,一九一五年六月为《科学》作了一篇《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的长文,约有一万字,凡规定符号十种,在引论中我讨论没有文字符号的三大弊:一为意义不能确定,容易误解;二为无以表示文法上的关系;三为教育不能普及。我在日记里自跋云:吾之有意于句读及符号之学也久矣。此文乃数年来关于此问题之思想结晶而成者,初非一时兴到之作也。后此文中,当用此制。 

七月二日。


展开
目录

1 自序 

7 我的母亲的订婚 

30 九年的家乡教育 

57 从拜神到无神 

73 在上海(一) 

94 在上海(二) 

122 我怎样到外国去 

147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198 附录一 一个狄克推多 

203 附录二 胡适作品列表 

209 附录三 胡适生平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