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生动再现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一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166216
  • 作      者:
    王刚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以年代为主线,广泛利用路遥自己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路遥生前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等大量一手资料,生动呈现茅盾文学奖桂冠得主不平凡的一生。

2. 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记录里,看到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

3. 将路遥和他的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脉络之中,将新中国文坛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为读者把握与解读路遥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写作背景,从而使读者对路遥的创作资源、精神气质以及文学贡献能够有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

4. 全书资料翔实,史实丰赡,考证谨慎严密,极具阅读与研究参考价值。

5. 路遥生前好友《长恨歌》作者王安忆、《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延安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厚夫、“企业家中的思想家”冯仑诚挚推荐。

6. 本书采用内外封装帧,设计富有现代感,简洁优雅,不失时尚之美,纸张优良,定价合理,阅读体验超值。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刚

笔名秦客,陕北清涧人,路遥同乡。路遥纪念馆研究员,作家。

2007年,王刚在《陕北》编辑部获得了一份“编辑”的差事,期间住在文联二楼办公室,正是路遥曾经住过的地方,由此,羁绊产生。作者遍访路遥生前亲朋好友,广泛挖掘相关资料,创作出为读者了解路遥创作生涯和他不平凡人生的最佳指南——《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

著有《路遥纪事》,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路遥是从陕北大地上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由于身患绝症,路遥于1992年11月辞世。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位像牛一样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是陕西文学的英雄。”

路遥是从陕北大地上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由于身患绝症,路遥于1992年11月辞世。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位像牛一样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是陕西文学的英雄。”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一书以年代为主线,采用大量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路遥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将路遥及其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脉络中思考,为读者提供了路遥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艺环境与地理条件,进而为重新审视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打开了新的空间。

全书广泛利用传主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谱主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等,用资料翔实的资料,谨慎严密的考证,生动呈现出作家路遥不平凡的一生,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

——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给予所有卑微的人以勇气和光亮,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这是路遥及其作品留给这个“平凡的世界”的精神遗产,这份遗产对于今天,乃至未来都有重大意义。这本传记《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能让我们更好的接近作家和作品本身,更加直观的发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梁鸿

 

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普通读者。这本出自路遥家乡青年学者的《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以路遥生活和文学为主线撰写其生平事迹,呈现给读者一个丰满、真实、多层面、全角度的路遥,非常适合当下的普通读者和研究者。

——原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传》作者  厚夫

 

我的陕西籍老乡路遥曾在他那部堪称伟大的《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哭和笑都是因为欢乐,但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并不知道,这欢乐是用多少痛苦换来的。”世事艰难,你能熬过多少至暗时刻,就能走多远;而熬过人生中最黑暗时刻的经历,是你成为强者的必然选择。这是路遥和那片黄土地给我们的一条最朴素的启示。每个人都该读读这本书,都该像孙少平一样为自己的理想再搏一把。

—— 企业家中的思想家、万通集团创始人  冯仑


展开
精彩书摘

1957

1957年(丁酉) 8岁

 

1月  《延河》1957年第一期刊发了张贤亮的诗歌《大风歌》。因这首诗歌,张贤亮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宁夏贺兰县西湖农场和银川市郊的南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二十年。

本月  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成立编辑组,编辑出版《群众艺术》。1960年《群众艺术》停刊。

2月14日  元宵节夜,《延河》请有关单位和作者联欢。

2月  《延河》1957年第2期发表了王愚的评论文章《让我们感受时代的精神》,后被定为“右派分子”。

3月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稿完成。

4月25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人文杂志》在西安创刊。

4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6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

7月24日  《延河》编辑部召开座谈会,批判张贤亮的《大风歌》,柯仲平、郑伯奇、胡采、王汶石等人到会发言。

7月  《收获》杂志在上海创刊。

8月8日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

8月28日  西安文学界集会,声讨“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柳青、郑伯奇等人到会发言。

8月  杜鹏程的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发表于《延河》8月号。

 

春  被家人送到王家堡小学上学。

12月  移居至延川县郭家沟村,开始与养父母一起生活。

上学不到一年的路遥,由于家境贫困,学业被迫中断。弟妹们相继出生, 家庭维持十分艰难。

大爹(大伯父)王玉德没有儿女,大妈李桂英生下的孩子存不住。任何人在没有自己的孩子时,都可以得到一个法定的继承者。路遥的伯父母也不例外。过继的儿子虽不是亲生的,但也是在相近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出来的,生活方式不致太远。从这方面讲,路遥及大弟刘、二弟“四锤”自是最可能担任儿子的人物了。

陕北人有“长子不顶门”的讲究,王玉德本想过继刚出生不久的“四锤”。从领养角度来讲,过继的儿子年龄要小,这样便于养育。路遥父母坚持要把卫儿送去给老大“顶门”,目的是要让路遥在延川上学。

关于路遥过继顶门的事,路遥母亲晚年回忆:“我哥(路遥大爹王玉德——引者注)心好,可跟前一直没有个男孩。养是养了三个,月子里就没有了。我家人多,家里又穷。路遥九岁(虚岁)时,我就有了四个娃娃了,一满抚养不了。头几年,路遥的奶奶去了他大伯家。后来,他大伯想要个小子,我们就把路遥给了他。咱农村有个讲究,亲兄弟之间,要顶门一般都是老大顶哩。把路遥给了人以后,我心里可后悔结实了。我家路遥从小可精哩。(朱合作《在王家堡路遥家中》)

路遥回忆:“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有一床被子,完全是叫花子状态。我七岁(周岁——引者注)的时候,家里没有办法养活我,父亲带我一路讨饭,讨到伯父家里,把我给了伯父。”(路遥《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七岁步行去延川的路,成为路遥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往事,直至他去世前的一个月,他仍清晰地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往事:“我小时把罪受尽了。九岁(虚岁——引者注)那年,因我家穷,弟妹又多,父亲便把我领到延川的伯父家。我和我父亲走到清涧城时,正是早晨,那时我早就饿了,父亲便用一毛钱给我买了一碗油茶,我抓住碗头也没抬就喝光了,再抬头看父亲,我父亲还站在我眼前。于是,我就对父亲说:‘爸,你咋不喝?’我父亲说:‘我不想喝。’其实,并不是父亲不想喝。我知道父亲的口袋里再连一分钱也掏不出来了。唉……”(航宇《路遥在最后的日子》)

到了大爹家,路遥的父亲住了两天后,在一个清晨悄悄地走了。多年以后,路遥在《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时,才真实地流露出他当时的真实感受:“那天,他跟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咱们再一起回老家去。我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我一早起来,趁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眼看着我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个包袱,像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七岁,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刷刷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父亲走……”

过继者有一定的义务,当然也有一定的权利。路遥从清涧到延川大爹家,他的义务是要成为大爹的“儿子”,要为大爹大妈养老送终;他的权利就是要有饭吃,要在延川上学。到延川大爹家后,不但有饭吃,还能上学,对于一个正处于渴望成长阶段的少年路遥来说,这一切他太需要了!

当时,路遥的奶奶也在大爹家生活,路遥能很快适应养父母家的生活,奶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路遥胞弟王天乐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尽管养母非常喜欢这个侄儿,时不时给卫儿用仅有的粮食做点可口的饭菜,但他还是感到有些孤寂,好在奶奶也住在伯父家里,使他的心里感到一丝慰藉,每天晚上,他总是搂着奶奶睡觉。在养母的眼里小路遥又懂事又听话。”

路遥生前好友曹谷溪先生在一篇访谈中谈到:“伯父母没有生养,他们把路遥视为亲生儿子,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能让路遥饿着;宁愿自己受冷,也要路遥有穿戴;不管自己要承受多大的困难,也要供路遥进城上学……”(曹谷溪《关于路遥的谈话》)

 

 

 

1981年(辛酉)  32岁

 

1月13日  “笔耕”文学研究组成立后展开了第一次学术活动,就文艺真实性和倾向性进行专题讨论。同月,《延河》1981年第1期推出“陕西青年作家小说专号”。其中有莫伸的《雪花飘飘》、路遥的《姐姐》、王晓新的《邻居琐事》、邹志安的《喜悦》、陈忠实的《尤代表轶事》、王蓬的《银秀嫂》、贾平凹的《病人》、李天芳的《我们学校的焦大》以及京夫的《深山明月》。这期青年作家短篇小说专号,以整齐的阵容,推出了陕西文学创作第二梯队的领军人物。这期专号标志着陕西第二代作家崭露头角、集体走向中国文坛。

1月  西安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新时代》杂志在西安创刊。

2月20日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发表在《当代》第1期上,后经作者作了较大改动,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芙蓉镇》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月  《延河》1981年第2期推出“陕西中年作家小说专辑”,刊出李小巴的《冯鉴先生》、蒋金彦的《秦中吟》、徐岳的《藏在心底的画》、峭石的《母女情》、赵熙的《东去的流水》。

3月5日  西安市文联、市总工会、团市委、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联合召开茶话会,座谈如何办好本年的文学讲座。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胡采, 市文联副主席杨公愚,市总工会副主席葛瑜,陕西师大马家骏、高海夫,西北大学石昭贤、蒙万夫、张华,作家毛锜、贾平凹、晓雷等出席会议。

3月14日  病危中的茅盾先生,在口述了给中共中央请求在他去世之后追认为中共党员的信之后,又口述了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信:“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3月27日  茅盾去世。遵茅盾先生遗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以先生的名字命名,设立茅盾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奖励全国范围内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奖项依靠茅盾25万捐款的利息运作。随即,中国作家协会成立了茅盾文学奖评选小组。第一届初选小组的人是丁玲、艾青、冯至、冯牧、张光年、谢永旺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古华的《芙蓉镇》等6部作品获奖,据第一届评选的老评论家蔡葵回忆,关于评选的规则问题,参加评选的评委在开始时就向主持工作的评委会副主任张光年提出来,“他当即并未回答,说先让我想一想,过后,他讲了几条意见,大意是:反映时代,创造典型,取得了一致的共识。”

3月  《延河》1981年第3期发表曾镇南评论文章《向现实的深处开掘——读〈延河〉陕西青年作家小说专号》,同期还开辟了“大学生小说选”,刊出四篇小说。

4月  西安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时代》创刊,1985年更名为《西部电影》。

本月  《延河》从1981年第4期开始开设“处女地”专栏,专为青年作者的成长提供园地。

5月23日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授奖大会在杭州举行,电影《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获最佳故事片奖。

5月  大型文艺刊物《小说界》在上海创刊。同月,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小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本月  《延河》编辑部召开小说创作座谈会,全省参会小说作者三十余人,《延河》主编王丕祥主持会议,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胡采、副主席王汶石、李若冰参加了会议。

6月27日  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不仅总结了“文化大革命”,而且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6月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3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7月  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在《十月》第4至5期连载,后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8月3日  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邓小平7月17 日同中宣部有关负责同志的谈话。会上,胡耀邦作重要讲话。胡乔木作题为

《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的长篇讲话。

8月  刘建军、蒙万夫、张长仓合著的《论柳青的艺术观》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0月上旬  省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第三期读书会。叶广芩、马林帆、王蓬等人参会。

11月12至24日  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现代文学学会、《延河》编辑部联合发起了“《创业史》及农村题材创作学术研讨会”,有8个省、市的评论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联系当时农村题材创作的实际,深化作家对于柳青的认识。《延河》1982年1月号刊登《深入农村 勤奋耕耘——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纪要》。

本年  贾平凹调任《长安》杂志编辑,负责陕西之外的全国来稿。

 

1月12日  给海波复信。路遥在信中谈到自己爱所有的亲朋,但因为事太多,不能一一周全。因为路遥母亲在西安,恳请海波弄点软米,想在春节期间做点油糕。

1月  短篇小说《姐姐》刊载于《延河》1981年第1期推出的“陕西青年作家小说专号”。

同月  李星的《艰苦的探索之路——谈路遥的创作》一文,在《文艺报》1981年第17期刊发。

3月16日  给张兴元写信。信中说小说《世道》已读,准备在《延河》重点稿刊发,商谈就小说人物某些地方做出修改并邀请张到西安来改稿。

3月28日  给张兴元复3月25日来信。谈改稿事项。

同日  给“商丘地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写信,希望宣传部能同意张兴元来《延河》编辑部修改小说。

春  写作《在困难的日子》于西安。

4月中旬  “笔耕组”组织召开的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

4月  李炳银的评论《不要忘了这一幕:谈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于《陕西日报》。

同月  樊高林写的《读〈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当代》1981年第2期刊发。

同月  《延河》1981年第4期刊发沙平文章《各有千秋,各有深意——评〈姐姐〉与〈银秀嫂〉》。

5月16日  给海波复信。信中提到收到红枣与稿子;稿子不成熟,退回。另,谈及最近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1961年:在困难中》,《当代》主编秦兆阳来信首肯,初步决定要在《当代》发表,可能到年底了。信末,路遥说到自己非常忙,许多事情交叉进行, 每天只能有三四个钟头睡觉。

5月17日  给海波复信中又补:“我的中篇《惊心动魄的一幕》今天收到通知,已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我二十三号动身去北京领奖(二十五号开大会)。这是一件对我绝对重要的收获。因忙,就写这几句。”

5月23日  动身赴北京领奖。

5月25日  参加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颁奖大会。

据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评委王维玲回忆,他发现有一部陕西青年作者路遥写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对于列入选目中的作者和作品,他大都比较熟悉,或有一些印象,但对路遥和他的作品是完全陌生的。由于王维玲对陕西文学界的特殊感情,王维玲回忆“我首先读了这部作品,读过之后, 我为路遥高兴,也为陕西文学界高兴,我确信这是一部有特色、有水平的作品。”王维玲认为路遥的第一个中篇,尽管作品还有稚嫩之处,但最终还是被评上了。在发奖会上,他特别留意路遥,他个头不高,敦敦实实,显得十分健壮。当时路遥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再加上他总是坐在后排,一脸淳朴憨厚相, 不了解他,不与他接触,谁也感觉不到他的艺术气质和才华。在这次发奖会上,他有些孤独,有些寂寞。在座谈会上,面对那些潇洒自如,侃侃而谈的知名中青年作者,路遥显得很沉默,大小会上,一言不发,专注地听每一位获奖作者的发言。路遥的专注表现,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次王维玲把路遥约到休息厅,进行了长时间的推心置腹的交谈。王维玲认为路遥是一个很有头脑很有才气的青年,一个聪明绝顶又很有潜力的青年,一个自尊心、上进心都很强的青年。“我由衷地喜欢上了他,发自内心地敬佩他,甚至有点儿偏爱,这年路遥刚刚三十一岁,从此我们两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在这次会上,王维玲得知路遥准备写一部关于城市与农村“交叉地带”的中篇小说。经过长谈,王维玲与路遥初步敲定了这部小说,有了最初的约稿。(王维玲《路遥,一颗不该早陨的星》)

路遥回忆,参加《惊心动魄的一幕》颁奖活动后,他刚刚回到下榻的房间,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你是谁?你没有事的话,我就挂断电话了!”电话线那头传过来:“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吗?一位熟悉的老朋友!”说话的人穿着一件红风衣,在马路对面的电话亭等他。路遥自称扔下电话,疯了一样跑下楼。横穿马路而过。“我奇怪汽车为什么没有轧着我!”[1](高建群《扶路遥上山》)


展开
目录

序言 路遥和他的文学时代

凡 例

 

1949年  诞生

1950年  一岁

1951年  两岁

1952年  三岁

1953年  四岁

1954年  五岁

1955年  六岁

1956年  七岁

1957年  八岁

1958年  九岁

1959年  十岁

1960年  十一岁

1961年  十二岁

1962年  十三岁

1963年  十四岁

1964年  十五岁

1965年  十六岁

1966年  十七岁

1967年  十八岁

1968年  十九岁

1969年  二十岁

1970年  二十一岁

1971年  二十二岁

1972年  二十三岁

1973年  二十四岁

1974年  二十五岁

1975年  二十六岁

1976年  二十七岁

1977年  二十八岁

1978年  二十九岁

1979年  三十岁

1980年  三十一岁

1981年  三十二岁

1982年  三十三岁

1983年  三十四岁

1984年  三十五岁

1985年  三十六岁

1986年  三十七岁

1987年  三十八岁

1988年  三十九岁

1989年  四十岁

1990年  四十一岁

1991年  四十二岁

1992年  逝世

 

附录1:1993—2019年 逝后

附录2:路遥自传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