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建构
学科视域下的当代文学史料及其基本形构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科学主义与草创期中国文学史观建构
论古典小说、戏曲中的词“别是一家”
唐前七体讽谏功能发微
拟史:宋元讲史平话的叙事策略
古典新探
试论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
论《艺文类聚》存录方式造成的六朝文学变貌
从题写到编集:论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征
论元朝高丽文人的本位意识——以李齐贤为例
元末明初南方两个文学群体成员的交往及其差异
南明词人方惟馨《菩萨蛮》五首的“词史”价值
汤显祖研究三题
阮元与段玉裁之恩怨探析
现代阐释
中西文化冲突与鲁迅的双重文化选择意识
论1930年代鲁迅与日本佛教界之关系——从日本镰仓圆觉寺的两棵鲁迅赠树说起
中国共产党早期文化组织实践考述
从田小娥的四副面孔看陈忠实乡土中国叙事的伦理生成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美食家”汪曾祺论
域外视野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
叙事的建构作用与解构作用——罗兰.巴尔特,保罗·德曼,莎士比亚和福音书
布氏“黑弥撒”对歌德《浮士德》的继承与改造
《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
俄国想象与近代中日对俄罗斯文学的引介
移步不换形”:论昆剧《血手记》和京剧《欲望城国》的迥异“移步”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跨文化”抑或“跨文学”——关于文学理论的境况态势与发育路向的反思
为诗学正名——它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解释学即通过语言符号建构对象世界
文化飞地的空间表征
身体何以能够写作
时代铭纹深重的话语风貌——对20世纪4卜70年代三个文艺批评“样板”的文本细读
语言与文化
中古汉语词义求证法论略
说“鸟”
《汉语大词典》所收中点史书词语释义辨正
语境还原与《名义》校释
汉语运动事俘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基于形态一句法属性的类型学考察
汉语的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
类型学的施格格局
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
商水方言中指示词及指示词短语的功能
吴语名词性短语的指称特点:以富阳话为例
数字与影像
印刷媒介数字化与文化传递模式的变迁——兼谈数字出版新业态
动画与未来电影
“有意味的形式”:关于电视剧审美特性的探讨
冷战文化、青春书写与影像表现——以《星星·月亮·太阳》《青春之歌》和《蓝与黑》为中心的
文学考察
风险、利润与现代出版业的起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