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学•中文系》是《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是著名学者陈平原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答记者问和口述,加以修订结集成书。本书收录五十多篇答问,所收各文,作者略有修饰,并修改了大多数的标题,但已在文后注明刊出时标题,以便检索。本书以“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为重点,作者通过答问的形式,对当前社会以及学界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文汇报》:当您在谈论读书时,实际上是在谈论什么?
陈平原:读书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我不久前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典礼主旨演讲上说过,知书,知耻,知足。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人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专业性的读书和一般性的读书不太一样。专业性的读书,你在大学期间为了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必须读的;但养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持之以恒,而且跨越专业界限,成为你的精神生活。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越来越少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看起来很虚很虚,找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姿态,那就是读书。你已经走出学院了,十年二十年了,你还在读书,那说明你还有某种精神生活的需求。
《文汇报》:在现今的时代,做一个读书人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陈平原: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用时方恨多。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太多。古人如黄宗羲等要寻访一本书、造访一个藏书楼,多么困难呀。现在虽还有个别资料需要上下求索,全世界跑,但大部分资料已经唾手可得了。资料太多,带来的问题是歧路亡羊,面对每天生产出来这么多的文字材料,你不知道哪些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迷失在这茫茫文字海洋里会被淹死的。
今天一味提倡苦读,没有意义,还可能误人子弟。因为书太多,你根本读不过来。现在谈读书,选择的趣味、阅读的定力、批判的眼光,比以前更需要。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进地铁,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你读什么?绝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
《文汇报》:这些年来,科技在不断满足或者说制造阅读需要,无论如何,读书的渠道毕竟是丰富了许多。
陈平原:其实,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不能说现在没人读书,地铁上很多人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在读,还有网上的小说也有很多读者,但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意义。书有好有坏,有雅有俗,相对于整个文化生产来说,经典还是更值得你跟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