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读老年心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关爱老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46596
  • 作      者:
    肖存利编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肖存利,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多部心理学靠谱读物。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从社会心理、生理心理、护理心理等方面解读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社会热点,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来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及生活,这样的内容对于所有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更好地理解老年人,才能更好地爱护和护理老年人。每个有“老”可养的人都需要“知老,懂老”,只有懂得老年人的心理,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陪伴和养护好老人。

展开
精彩书评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日渐衰退,不免出现形形色色的“老年病”。在老年常见疾病的诊断、护理和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人生理上的疾病和他们的心理状况密切关联,有时候,并非只有“心病”需要“用心医”,任何类型的疾病都需要“用心医”。

——张辉,副主任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老年科主任

 

《解读老年心理》的出版,对于从事心理疾病诊治,尤其是老年心理疾病诊治的医护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事。

——任成军,副主任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精神科主任

 

老年人普遍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却又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得不退出社会舞台,难免产生失落心理。作为子女后辈,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此书可以给每个有老可养的人以帮助,只有“知老,懂老”,才能更好地关爱和陪伴老人。

——郑晓星,主治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年来,广场舞风靡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随便一个广场或公园,都可以看到一群大爷大妈在高分贝强劲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者都非常认真投入。参加跳舞的初心是为了锻炼身体,后来大爷大妈们发现跳舞还可以愉悦心灵,于是跳舞成了一个例行的功课,甚至带点强迫的性质,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太阳暴晒还是雾霾遮天,都要约上舞伴找个地方美美地跳上几曲。那么,广场舞为什么能这么迅速这么广泛地获得大爷大妈们的青睐呢?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做了一些调查,尝试对此现象做一些解释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有人认为,空巢导致老人以跳舞为寄托来打发时间。但笔者看到,很多跳广场舞的大妈都是白天在家带孩子,晚上匆匆赶来跳广场舞的,所以跳广场舞似乎并不是为了打发空巢的孤寂,但广场舞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舞者的情感寄托。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很少有一对夫妻共同跳广场舞的,同时,很多跳广场舞的个体对自己的婚姻伴侣都是有抱怨的,认为对方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情感关怀,和家人的情感交流不通畅,子女的陪伴也很难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而广场舞却不同,它可以让自己结交到新的、更加关注自己且能够欣赏自己的朋友,这一点甚至比跳舞本身更吸引舞者。当然这样的情感寄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在强劲的“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的音乐里滋生出来的情怀往往并不可靠。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跳了三十几年交谊舞和广场舞,觉得自己是个模范丈夫,容忍了脾气暴躁的妻子并在妻子中风后照顾了她十几年。因为妻子卧病在床成了植物人让他很焦虑,他认为,如果妻子死了,他就可以摆脱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和他曾经的众多舞伴取得联系并重新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而事实是,当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发现他的舞伴还是只愿意与他维持“露水情缘”,不愿意和他携手余生,这让他颇为郁闷。

有人认为,广场舞的群体性质让老人们找到了归属感。但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很多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并不专门找场子,只要看见有人跳,他们就会跟着跳,所以这种归属感似乎并不够忠诚。但广场舞的群体形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中国人喜欢扎堆、爱热闹的习性,而且群体的力量可以让个体克服内在的羞涩与胆怯。其实人的天性里就有随着音乐起舞的特质,大家可以观察小婴儿,大部分婴儿听到音乐都会摆动身体,这是一种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肢体语言,是不需要学习而天生具备的。但随着成长过程中对外界评判的关注,很多人压抑了自己肢体交流的欲望,不再会无拘无束地随着音乐起舞,当然还有出自于对自己舞姿不够优美的羞怯。而广场舞恰恰以其简单易学、群学群跳的形式解除了社会人的压抑和羞怯,因此可以迅速被接纳并普及。

当然还有人认为,广场舞可以增加个体的力量感,在群体中大家可以张扬自我。因此高分贝的音乐噪音扰民还屡禁不止,霸占场所还毫无愧意也成了广场舞最令人诟病的地方,甚至有人讽刺说,现在跳广场舞的这批人就是当年跳“迪斯科”的同一批人。“中国大妈”也成了一个令人生厌甚至带点小丑意味的代名词。而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纠纷已然成了一个社会问题。随便一个中国的搜索引擎,输入“广场舞、扰民”,就会跳出一堆的负面新闻:最高人民法院谈广场舞扰民案:要平衡群众文娱需求与休息权利;男子开枪射向广场舞大妈,噪音扰民让大妈们成全民公害;扰民广场舞是全民公敌;西安:跳广场舞扰民或被罚;兰州一扰民广场舞团队被叫停……海量新闻事件让广场舞始终位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少有哪一项民众的娱乐项目像广场舞这样激起群愤。

但笔者认为,个性乖张、哗众取宠、目无他人的大爷大妈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跳广场舞的老人还是本着娱乐自己、强健身体的初心来的。所以要解决广场舞娱乐与扰民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广场舞的场地、时段、音响分贝,降低广场舞扰民的危害;另一方面,作为广场舞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忘只是为了健身娱乐的初心,不要跳着跳着广场舞就成了一种强迫,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要跳,哪怕影响到别人休息学习也不能暂停。同时,老年人最好不要在广场舞中寻找情感寄托,应该致力于改善当下的关系,更多地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让放松生活的方式不仅只有广场舞。作为年轻的子女,也要多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发展出更多的业余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广场舞回归其只是一种娱乐健身方式的本位,而不是让其成为生活的主体。


展开
目录

目录


社会心理篇

“广场舞”的苦乐年华——广场舞的社会心理成因分析

“公交让座”的闹剧——让座心理分析

想说爱你不容易——保姆妈妈的心态解析

心酸的“碰瓷” ——老年人碰瓷心态解读

养儿防老的痛苦——谈父母赡养问题

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年父母和子女的相处

如何“隔代亲”——老年父母帮子女带孩子

和媳妇生气生出的“强迫症”——婆媳关系处理

“好汉”也提当年勇——倚老卖老要适度

想说爱你不容易——浅谈“养老院恐惧”

不唠叨的夕阳红——如何面对老年人的唠叨

住高档小区为何还捡废品——囤积心理

老人与宠物——老年人的宠物心理解读

退而不休的苦恼——退休生活的心理适应

何谓“知天命”——“知天命”的解读

与诈骗说再见——老年人被骗心理分析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人学习的意义

老有所依——老年人如何才能幸福

老有所“医”——谈谈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黄昏恋的乐与忧——谈老年人再婚

老来“吵”的苦恼——老年人如何处理夫妻关系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失亲老人的心理疏导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空巢问题的分析

以积极心态面对沉重话题——老年人如何面对死亡


生理心理篇

安享睡眠幸福晚年——浅谈老年睡眠障碍

她为什么反复交代后事——老年抑郁

心烦意乱为哪般——老年焦虑症

谁说我没病我就和谁急——老年疑病症

被动吸烟的疼痛——老年人吸烟危害多

酒瘾之瘾不在酒——谈老年人戒酒

“月光族”爸爸的海市蜃楼——保健品心理

不再年轻,仍可激情——老年人的性心理

“心”病用“心”医——老年人的疑病心态解读

稳压先稳心——浅谈心理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起起伏伏的血糖怎么了——谈血糖和情绪的关系

为什么他中风恢复后却更伤心——谈脑卒中后抑郁

不只是“老糊涂”——老年痴呆

治胃病,情绪调节是关键——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

难以承受的“腿废”——骨关节病的心理

糖尿病的“感觉”—— 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无声无息”也是病——老年病宜早知

难言之隐的烦恼——泌尿系统感染

便秘怎么办——心理因素结合好习惯

夕阳无限好,奈何癌症扰——谈癌症心理应对

“与癌共舞”——我眼中的抗癌明星

“祥林嫂”式的永远的病人——慢病心理


护理心理篇

心理护理也重要——如何帮助老年患者战胜疾病

久病床前不应空——患者家属如何调整情绪

药罐子的危险——老年人服用药物的心理护理

心急降不下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也需用“心”治——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与“帕”共舞——帕金森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的呵护——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

咳嗽不用怕——“COPD”老年患者也有春天

排便之痛如何解——老年人便秘的护理

愁死人的躺床养病——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

中风之后怎么养——脑中风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漫长的守护——老年痴呆的康复护理

不做玻璃人——正确面对骨质疏松

骨脆弱,心坚强——骨折的心理护理

人老体衰不要愁——自理缺陷的心理护理

驱散疼痛要用“心”——疼痛的心理护理

长期抑郁危害大——老年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接受而非拒绝——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临终关怀——生命最后的陪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