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边塞诗雄:岑参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87156
  • 作      者:
    管士光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可借复本:1
收藏
编辑推荐

《边塞诗雄:岑参传》以岑参毕生所创作的诗歌为脉络,生动展现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人生历程,脉络清晰,论述严谨客观,表现手法细腻朴实。作者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岑参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逐一理清岑参的生平轨迹和诗歌创作过程,是一部以诗为证的优秀人物传记作品。


作者简介

管士光,男,1956年生,山东梁山县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唐人大有胡气》《浅草集》《管士光作品集》《唐玄宗与杨贵妃》《苏武与李陵》等,并发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化和出版工作的文章数十篇。


内容介绍

《边塞诗雄:岑参传》以岑参毕生所创作的诗歌为脉络,生动展现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人生历程,脉络清晰,论述严谨客观,表现手法细腻朴实。作者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岑参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逐一理清岑参的生平轨迹和诗歌创作过程,是一部以诗为证的优秀人物传记作品。


精彩书评

昂扬壮阔的盛唐时代,奇丽豪迈的军旅生涯,从巍巍长安到安西边塞的漫漫风雪路,如何把一个热血青年造就成彪炳史册的杰出诗人?一支饱蘸激情、挚爱和才华的诗笔,如何为祖国河山写景塑形,为历史风云留影传声,也为莽莽苍生咏叹抒情?本传将告诉你一切!

—— 文史专家  董乃斌

 

本书以编年体式,以史为经,书写一代边塞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盛唐灿若星河的诗歌成就和人文环境。书中广搜博征传主有关史料,线条明晰,论述细致,学理性强,具有相当的专业深度。

——文学专家  王必胜


展开
精彩书摘

唐朝有两个都城,一个是长安,称为西都,一个是洛阳,称作东都。东都洛阳附近有一座名山,叫作嵩山。唐代的嵩山,同现在一样,树木茂盛,风景优美。嵩山山南称为嵩阳,在武则天时改名登封。嵩山在唐朝人眼里是一个重要所在,因为这里离东都洛阳很近,便于人们去东都洛阳结交权贵、谋取功名、经营商业,而居住在洛阳的达官贵人也常到嵩阳一带打猎、避暑,所以他们的别墅也喜欢建造在这一带,因为这里清静,隐居山林的人士也喜欢选择这里居住,所以附近建有不少和尚和道士的寺观。这样一处自然景观和地理优势并存的地方,自然是唐代的人们,包括诗人们所喜欢的暂居之处了。盛唐著名诗人中,几乎没有人没到过嵩山,杜甫、王维、王昌龄、李白都登过嵩山,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还有一位唐代著名诗人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留下不少佳作,这位诗人就是本书的主角——岑参。

岑参是怎么来到嵩阳的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

岑参的祖籍是南阳棘阳,即今河南新野县,梁时迁往荆州江陵,即今湖北荆州市。岑参的父亲一直出外做官,在他当仙州刺史的时候,岑参出生了。岑参的父亲叫岑植,他当仙州刺史的品级为正四品下,每月享受的待遇相当不错,正常收入有每月俸给十一千,禄米二百四十石,职田七顷,公廨田八顷,庶仆十二人。岑植官位中等,待遇颇丰,足以维系全家过较富裕的生活。到岑参五六岁的时候,岑植由仙州刺史改任晋州刺史。晋州即今山西临汾,晋州刺史在品级上从三品,因为晋州较仙州富庶,地位更为重要,所以从唐朝的品级看,仙州为小州,晋州为上等州,同样官任刺史,地位和官品却有不同。岑参在晋州开始读书,也对汾水周围的景色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后来又来到汾水桥边,写下了充满感情的诗篇《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此诗题下有自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其诗云: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这首小诗赋予柳树以生命和感情,写出作者重返旧地高兴而又复杂的心情。如果岑参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成长,也许其人生会是另外的一种景象,可是命运多变,只过了五年,岑植就因病去世了。岑参的母亲是继室,丈夫前妻育有二子,岑渭、岑况早已成人,离家独自谋生,而她自己生养的三个孩子岑参、岑秉、岑垂只能和她一起在晋州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在岑参十三四岁的时候,岑参随母亲迁往河南府王屋县,王屋县北十里左右就是著名的王屋山。王屋山的主峰叫天坛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镇北,天坛山南青萝河畔有岑参祖上留下来的别业,岑家称之为“青萝旧斋”。《大清一统志》里说:“青萝斋,在(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唐岑参别业也。”岑参这时已经在王屋县城和青萝旧斋往返居住了。后来他在外做官,想起自己早年居住在王屋山下,常常去青萝河游玩,有时钓鱼,有时闲逛,好不惬意!他常常回忆这一段美好的生活,如在虢州做官时写下了《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诗里表达了对王屋旧斋及当年悠闲生活的怀念,诗里这样写道:

 

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

安得还旧山,东溪垂钓纶?

 

一年以后,岑参一家又告别王屋,向南渡过黄河,经过东都洛阳,来到嵩山南边的丘陵地带,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岑参一家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住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离他大哥岑渭当官的地方不太远。来到嵩山以后,岑参常常怀念王屋的隐居生活,也怀念在那里交往的隐居之士,有一天他在王屋山东边的溪流畔留宿,情有所感,写下了《宿东溪怀王屋李隐者》:

 

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 

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 

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 

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

 

这首诗写得十分平易,表现出他善于写实的特点。首联写出山居人家的景色,山店有泉,不用凿井,而百家同饮一泉;中间两联犹如一幅水墨画,确是“诗中有画”。沙雁,指河边沙洲上的雁。尾联感叹不能与隐者相见,令人遐想,余味悠然。天坛,王屋山之绝顶,为隐者所居之处。此诗前写宿东溪所见,绘出山中幽绝景观,后写诗人之感慨,读之使人感到“高人宛然在目矣”。

自从来到嵩阳,一晃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岑参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故,母亲去世了,兄弟几个也各奔前程,只有岑参依然没有离开嵩阳。当然,他也不是只住在这里,从有关材料看,他还到过缑山,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

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

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

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

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

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

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缑山,即缑氏山,在嵩山之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传说这里是周灵王太子晋得仙之处。此诗描写了闲居草堂时的所见所闻,景中有情,说自己对着五岳之一的嵩山建造了房舍,推门即见一片绿色,在这里只是终日沉溺于退隐林泉的乐趣之中,谈论的只是打鱼砍柴之类的内容。近来已久与书籍疏远,只是为了使心里清静而已,但见空谷落日,但闻暮村蝉声。“曩闻”两句引起遐思:曾听过道士宣讲清静无为的道理,曾靠着小几静看风吹落叶,想着叶落归根的深意。此时特别感到独游之寂寞,希望有人与自己一道隐居。这里用了一个蒋诩的典故:蒋诩辞官归隐,在房前竹下开三径,同故人求仲、羊仲往来。尚平,指尚长,字子平,东汉隐士,这里以之指友人。此意,指隐居生活的闲适。此诗结尾一句颇有韵味:独自伫立,遥望白云远去,苍苍月色,已把园林照亮……

岑参还去过登封北的巩县,在那里他寻访了当地一位有道德、学问而隐居不仕的李先生,留下了《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

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

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

 

巩县,唐县名,在今河南巩义市。南郭,外城。《周礼》里说,古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又说八家为一井,故“闾井”即乡里,指所居之地。巩县南郊邻近嵩山,故有“闾井近”之说。

又有《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乌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透过此诗,可看出岑参借景抒胸臆的巧妙手段。友人在朝为官,辅佐休美昌明之世,而自己却隐居蓬蒿之中;可自己心思在鱼鸟身上,岂能出仕从政呢?徇,曲从。锥刀,指微细之利,即“锥刀之末”,此处喻指出仕为官。友人崔明允乘船沿黄河向广武(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方向而去,而自己要前往巩县东北的成皋,眼中的美景只能增强自己思念友人的郁闷和忧愁。

此期岑参又去过陆浑别业,也住过相当一段时间。可见,他是以嵩阳为中心,在周边一带周游、访学,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初的交游。

光阴推移,时间来到了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

展开
目录

目录

001  草堂松风

018  出入二郡

054  初入仕途

073  走向远方

094  塞上风云

114  长安交游

 

149  二赴边塞

181  丹心未休

252  蜀道艰难

267  最后岁月

303  附录一 岑参年表

311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