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2017年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6812424
  • 作      者:
    胡平著
  • 出 版 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能让读者深入了解陶瓷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与巨大贡献。这方陶瓷的母亲地——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灭的历程,尤其是近三十年,其不甘于沉沦,重寻元气的丰沛与雄阔,吸引青春的创造与飞扬,已然是全球化时代下文化与艺术重新组合、人性与自由深度开拓的一块“飞地”。景德镇陶瓷正有意无意地走出一条涵盖人文理想、艺术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独特的区域性社会发展模式。

    本书表现:新世纪以来,数十万计国内外的“景漂族”在此创办数以千计的艺术工作室。随着近年来陶溪川、名坊园、三宝国际瓷谷等的建成,景德镇的艺术形式通过以陶艺为凝聚力的展会、论坛,更推广至设计、茶道、香道、餐饮、木器、银器、布艺、书馆、民宿、3D打印等多元化业态、互动的文化生态,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美丽、令人激动的当代意义上的“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图景。
    本书诠释:当下,“景漂热”已不仅是一词“时尚”所能够指认的,其深层的心理机制,反而是对“时尚”商业文化的一种反拨。本书试图经由千年窑火之再发现中,重新获得东方民族文化之元气和艺术精神之深度基因,并在红尘喧嚣的年代里,证明人存在的价值——这大概是景德镇鼎足至今且傲然于世的内在理由。
    本书证明:这座城市虽然存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面临各种挑战,但仍然是一座保持着陶瓷文化之强盛生命活力的城市,具备着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许多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教育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国际文化交流优势等。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本书将以众多的人物、丰富的情景为切入点,充分展开论述,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浦东、滨海等设立经济特区一样,国家在景德镇创设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特区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展开
作者简介

 胡平作家,学者,曾以《千年沉重》《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在人的另一片世界上》《子午线上的大鸟》等作品,轰动全国。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中国作家》杂志报告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报告文学首奖等。《一百个理由》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并获第四届徐迟文学大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约700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2017年版,进一步深化这样一个主旨:瓷器,乃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忆。在瓷器那光洁如玉的物质形体之外,还用一种隽永的诗性方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气韵,深深地浸染到中国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来,成为君子之德的象征。大约在三百年里,中国瓷器对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审美、科技等各层面的影响或改变,大约只有用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可以比拟。西方各国对于景德镇瓷器的热捧、痴迷、仿制,无不呈现了一部人类社会追求美、追求革新、追求诗意生活的令人心旌激荡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评

  重写了一半以上篇幅的《瓷上中国》2017年版,在陶瓷文化与景德镇城市文化的知识性细节与解读思路方面作出了完善与改进。虽说早年创作过《千年沉重》《第三只眼看江西》等江西地域文化题材作品,但于景德镇陶瓷题材,作者系初次涉及,创作《瓷上中国》时,更近于一个外部的观察者,有新鲜感、敏锐感,也不可否认存在盲区与粗忽。及至寝馈其中四年,与景瓷厮磨日久,作者已成了一名“没有景德镇户口的景德镇人”。因此,他今天的观察更为准确,表述更为专业,解读的思路更为清晰。在修订本中,作者澄清、纠正了一些习是成非的说法,诸如“景德镇”之名是宋真宗赐予的;民国时代的景德镇多黯淡无光的;等等。至于著作整体的立意,更为突出主线,即努力让读者了解陶瓷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影响与贡献,了解景德镇千年窑火的历程,尤其是近三十年艰难曲折中的涅槃与重生。“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探路寻景,渐入佳境。2017年版,给所有热爱与关心景德镇的读者作出了一次更为专业、更为线索明晰的文化导游。

                                                                            ——朱 虹

这是一部从点、线、面等多维视角书写并解读景德镇陶瓷历史与文化的鸿篇巨制,同时还是一部以城市史、瓷业史、艺术史、生活史等立体维度书写并诠释景德镇的精品力作,更是一部基于陶瓷来书写华夏文明、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形象的耀世作品。评论视域宏大精准,气势磅礴。

                                               ————黄细嘉(南昌大学江西地方发展研究院院


展开
精彩书摘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2017年版 彩色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故宫博物院接到指令,将文物装箱南迁。经过反复斟酌,1932年秋,故宫人开始进行文物的挑选和打包。选“南迁品”花了几个月,最终选定的珍品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还有《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一般瓷盘会被五六个叠放捆绑,先以棉花裹住外侧,再用纸包起来,最后用绳子绑紧,才能装进长1尺、宽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制木箱里。又经过反复的落地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日期。
  从挑选“南迁品”,到如此耗时费力地包装完成,故宫人共花了近一年时间。可称中华文化瑰宝的这13427箱故宫文物,被迫从1933年秋运离北平,先至南京,后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辗转流离,跨越两万里,先后历经14年光阴,暴土狼烟,风浴雨泼,盗骚匪扰,其惨状近乎“半人半鬼”,“曳尾涂中”。重返故都时再次清点,几乎无一损毁、遗失,翻开一层层棉花、纸张,那些高贵瓷器的器型完好,光泽依旧,无不彪炳着八年抗战的内涵——所有的舍生忘死,所有的惊天动地,所有的颠沛流离,所有的青灯黄卷,所有的忍饥受冻,大抵都在一个极衰弱、极混乱之中国的舞台上,上演着一个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
  景德镇自身,几次遭到毁灭性破坏,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是在太平天国时期(185l一1864年),“太平军从四面冲进城里,杀死了这里三分之二的居民,还带走了漂亮的女人和15岁到16岁的年轻人。从此这个地方衰落下去,以前据说有100万人口,现在只有20万,其中8000是有劳动能力的(男人、女人、孩子都算上)。”([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著、李希等译《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再是在1939年。包括省会南昌在内的江西大部沦陷,日军离景德镇弹指之遥,飞机来袭却成家常便饭。窑囱很是集中的戴家弄、西瓜洲等地,还有昌江上的码头,是日机轰炸的重点,有时一天来几次,炸弹扔完后,再一阵阵猛烈的机关枪扫射,大量窑口、民居被夷为平地,许多平民死于非命。在家里的躲在结实的八仙桌下,地上垫块地毯,好坐几个人。没法躲的,多是在河边洗衣物的女人,顿时附近就是一摊血水。地方政权瘫痪,外地有家的工匠都撤了,本地的也多疏散到周边乡间。“国难…‘逃难”中,谁还买卖、带上瓷器?抗战后期,随太平洋战争的扩大,江西境内中日战事减少,景德镇有了难得的苟安,陶瓷生产才得以恢复。当时不到30岁的王锡良,在别人家搭了一个画桌,开始接小生意。同是中国陶艺大师的张松茂,那时六七岁,父母开起一家包括画工在内的瓷器店,张松茂由此走上艺术生涯……瓷,在频频的政治运动如失控的火车一样狂啸于国中也不行。
  只看几位德艺流馨人物当时的命运:1966年“五一六”通知一下,本地即抛出“三家村”景德镇分店,四个“店伙计”里有时年35岁、任职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周国桢,艺术瓷厂以画虎出名的美术师毕渊明。周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半生清白,查不出问题,便一路上溯,终在1955年的迎春作品《爆竹一声》中发现案情:其人物“一个手盖着耳朵,一个手拿着爆竹,他这么着,你是不是要炸死共产党?”毕的作品,亦成为“罪证”,若画的老虎向东,即是“想吃掉红太阳”;向西则为“心念西方,崇洋迷外”。
  挂牌子、批斗、交代、“牛棚”的煎熬总算过去,毕被派到工地做苦力,直到1972年的某天,正大汗透全身推着窑砖,突被叫回厂做瓷板画,那是四块二尺四的《虎》和四块同尺寸的《熊猫》。后来方知这是北京送给首次来华的美国总统的国礼,某种意义上说,是尼克松“解放”了毕渊明。周国桢,被下放去浮梁深山区务农,常与牛打交道,便想:与牛毫无怨言为主人效力且一辈子吞噬的是草相比,一夜之间,好同事推你上“断头台”,亲徒弟变脸为恶魔煞,人真是太可怕了!“文革”后,他不再创作人物作品,一门心思雕塑动物。唇亡齿寒,同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王锡良,如履薄冰,极少说话,跟着时事画点漫画。胸前挂“忠字牌”、戴个红袖章的所领导,说他“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打发他去新华书店卖《毛主席语录》
  ……
展开
目录

  目   录

新序                  朱虹

序                    朱虹

 

第一章  与这方水土神交之时

          1.  瓷在中国的命运

2.  曾记否 ,撞大运的时刻

3.  “重来又是三年”

 

第二章     中国人灵魂的底色

4.  镶嵌在帝国皇冠上的钻石     

5.  瓷,权力美学的重镇

6.  瓷不是道具,我们才是道具

 

第三章    地下与地上的历史

7.   堆在碎瓷片上的城市

8.  低仿高仿的浮世绘

9.  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伟大

 

第四章   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10 .   走得最苦、最远的城市

           11.   西方忘记的“不发达”往事

 

第五章  “猝死”与危机 

12 .    一个无名的万人大冢

13.  “把桩师”的倒下

14.  用上树来考核鸭子,下水来考核猴子

 

第六章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15.  “有诗和远方”的人

16.   “有天下午,花开见佛”

 

第七章  “披石”,“花煮”,“烟戏”

17.    千年古城的觉醒

18.    三宝论坛,三宝智造

      19 .   由“守成”而“破局”

20.    大瓷商的期许

 

第八章   守夜人 书写者

21.   唐草里的铜锣之声

      22.    “误入藕花深处”

23.    江西,你为什么不歌唱?

 

第九章  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

24.   “景漂”, 另一向度“移民”

          25.   仍走在开放的路上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