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米尔德里德·哈耐克的曾曾侄女丽贝卡·唐纳(Rebecca Donner)。丽贝卡·唐纳是一位严肃的历史学者和写作者,曾在美国卫斯理大学、巴纳德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走访各国档案馆进行了大量的档案研究,整理、分析家族档案中新发现的信函、笔记,创作了这部令人惊叹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
哈纳克的曾外甥女丽贝卡-多纳(Rebecca Donner)利用她在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大量档案研究,以及家族档案中新发现的文件,创作了这部令人惊叹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唐纳融合了传记、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惊悚片和学术侦探故事等元素,出色地将信件、日记、从柏林监狱偷运出来的笔记、幸存者的证词以及大量解密的情报文件交织成一个强有力的史诗故事,再现了一位几乎被历史抹去的神秘女性的道德勇气。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传记作品,记录二战期间一位勇敢抵抗纳粹的女性——米尔德里德·哈耐克的故事。米尔德里德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并在那里长大,26 岁时她考取了德国的博士课程,并目睹了纳粹党的迅速崛起。1932 年,她开始在自己的公寓里举行秘密会议——一小群政治活动家,到 1940 年已发展成为柏林最大的地下抵抗组织。她招募德国工人阶级参加抵抗运动,帮助犹太人逃亡,策划破坏活动,并合作编写传单,谴责希特勒,呼吁革命。她的同谋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在柏林散发传单,把传单塞进邮箱、公共厕所和电话亭。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打响时,她成了一名间谍,向盟军传递绝密情报。在逃往瑞典的前夕,她遭到了盖世太保的伏击。在纳粹军事法庭上,由五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判处她在战俘营服刑六年,但希特勒否决了这一判决,下令将她处决。1943 年 2 月 16 日,她被绑在断头台上斩首。历史学家认定米尔德里德·哈耐克是德国抵抗运动领导层中唯一的美国人,但她的非凡故事直到现在仍几乎无人知晓。
背蓝色书包的男孩
1939 年
雪花。恐惧。光线。1939年12月的一天早上,从柏林一栋公寓楼的拱门里,突然跑出一个11岁的男孩,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抓住。他的背上背着一个蓝色的书包。他眼前是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下的舍内贝格(Schöneberg)公园。他有些瑟瑟发抖。他穿着一件羊毛外套,戴着一顶黑色帽子,这让他看起来像一个德国男孩。
他四步走下台阶,再四步跨过街道。男孩朝着地铁站(U-Bahn)的方向走着。他去的地方不远,坐10分钟到诺伦多尔夫广场站(Nollendorfplatz),再步行到附近的沃伊尔施大街16号。父亲教过他怎么走。父亲说:注意观察。还说:别跟人说话。
男孩看到一个八字胡高翘的高个子男人,一个戴着皮帽子的女人,两个戴着红色连指手套的男孩,一个高抬腿走路的女孩。圣诞节就要到了。人行道上,有商贩推着手推车,摇晃着铃铛。有的车上放着烤栗子,有的堆着打蔫的卷心菜,有的摆着陶制品,还有的摆着一列士兵形状的杏仁蛋白软糖。其中有段路旁,几栋楼房正在熊熊燃烧,不时有炸弹发生爆炸。男孩知道,战斗距此还有一段距离,但他想象着,自己能够闻到战争的味道。
已经烤焦了。就像那些烤栗子。
那个月里,柏林的各大报纸上全是醒目的黑色标题,要么报道《英国空袭败局注定》,要么谴责《布拉格(Prague)的犹太人》,要么展望《胜利必将来到!》。报纸上谎话连篇。男孩对这件事情的了解来自父亲,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撰写情报报告。如果涉密,他要用电报发往华盛顿(Washington);如果属于高度机密,他则将报告装进外交邮袋。有好几次,都是男孩陪着父亲来到北海(the North Sea)岸边的不来梅哈芬(Bremerhaven)码头后,父亲将那只外交邮袋交给外交部的一个男人,这个人随即登上一艘客轮。里面的报告有时呈送给财政部长(Secretary of Treasury)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有时需要交给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
男孩扬起下巴,在天空中搜寻着。是德国轰炸机。他没有看见飞机,但他知道,飞机就在头顶。飞机的轰鸣令他的牙齿咯咯作响,或许他只是有些神经过敏,因为他想到自己将要完成的工作。
事情很重要,他父亲说过。
跟你的一样重要吗? 男孩问道。
是的,先生,跟我的工作一样重要,他父亲回答道。这个堪萨斯人拥有两个职位,一个是在美国驻柏林大使馆,另一个属于某个既没有正式名字也没有组织架构的部门,不过,它即将被纳入一个匆忙组建的战时情报小组,即情报协调局(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 历经数次演变、动荡、重组和调整,该先驱组织最终变成了中央情报局。
进入地铁站,男孩来到站台等候。列车进站,车门打开。
他跳上车,找了个座位。诺伦多尔夫广场站。只有10分钟的距离。
……
作者说明 1
片段 1
序言 1
背蓝色书包的男孩(1939年) 1
米尔德里德
第一部(1902— 1933年)
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3
扬基小调 14
阳光,早上好 19
柏林成人夜校 31
第二部(1933— 1934年)
片段 43
希特勒总理 44
两位纳粹部长 51
一阵耳语,一个点头 57
人民牌收音机 65
国会纵火案 69
蓄意破坏行为 76
米尔德里德招募新人 82
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 86
付之一炬 94
迪特里希与“雅利安条款”展开斗争 99
阿维德烧掉了自己的书 103
......
第十一部(1942年—1952 年)
哈丽雅特的怒火 487
瓦尔基里 492
受到招募 497
机缘巧合 500
阿维德的信件 502
男 孩
第十二部(1946 年)
多恩归来 507
致谢 509
注释来源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