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经典·名著·传世之作
二、本质·建构·意识形态
三、个人写作与“集体创作”
四、为什么是它们?——篇目的选择
第一章 《红岩》
一、《红岩》文本的可读性
二、《红岩》的创作方法与“修改提升”原则
三、“群策群力”的创作方式
四、《红岩》的接受与传播
五、解构尝试与传世可能
第二章 《红旗谱》
一、真实书写革命与北方农民的关系
二、以日常性为底色的传奇性故事
三、融合中西古今、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方式
四、创作动因与动机
五、症候分析:“高蠡暴动”历史叙事的含混与裂隙
六、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志在传世
七、抢稿与寻稿:“红旗谱三部曲”的出版
八、《红旗谱》的传播与改编
九、《红旗谱》的文学史地位与传世可能
第三章 《创业史》
一、宏阔的视野与深邃的笔力
二、充沛的创业激情与永恒的道德价值
三、真挚的人伦情感与逼真的“生活故事”
四、为创作而“深入生活”的极致
五、经典形象的双重塑造:柳青与王家斌
六、不懈的艺术追求与未完成的写作
七、《创业史》的出版与传播
八、新时期以来《创业史》评价的起伏
第四章 《青春之歌》
一、《青春之歌》文本的独特性
二、创作动机与“改写”
三、《青春之歌》的接受与传播
四、《青春之歌》的当下意义及传世可能
第五章 《李白成》
一、《李自成》的思想艺术成就
二、发愤著书与经典意识
三、姚雪垠的自身优势与创作周期优势
四、《李自成》的出版与传播
五、新时期之初的初次经典化
六、1988—1999年间的去经典化
七、21世纪以后的再经典化
附录文艺大众化与新中国文艺70年
后记
展开